夏商周时期酒器简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12 中国美食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白陶鬶 规格:高25.3厘米Height25.3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二里头文化ErlitouCulture 类型 质地类型: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白陶鬶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白陶鬶 英文名称:Whitepotterygui 【相当于现在的酒壶】 此鬶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陶色白中泛黄,质地坚致。敞口,平沿,冲天流较短,口沿堆塑有鸡冠状附饰。腰缠一周凸棱,鋬宽扁,三个空心袋状足较瘦削,鋬饰二枚泥丁,刻正倒"人"字纹。陶鬶的用途和现在的酒壶一样,用来向爵、觚中斟酒。 【陶鬶的终结】 陶鬶创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但到夏代晚期,则主要集中在中原腹地洛阳一带,到商代初年绝迹。因此,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白陶鬶,给陶鬶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里头遗址的白陶酒器】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有不少的白陶器,以酒器为大宗,器形主要为爵、鬶、盉等。时代多属于夏末,少数为商初。这些白陶酒器,在当时青铜器初兴阶段是比较高级的酒器,普通人是不能染指的。 黑陶象鼻盉 规格: 通高26厘米 Total Height 26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约公元前1800年 about 1800B.C.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灰陶 象鼻盉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黑陶象鼻盉 英文名称: Black pottery he with elephant-nose-shaped spout 【制作精致之罕见文物】 此盉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的一座墓葬,泥质灰陶,顶部似象头,眼、鼻、口皆形象齐备,长长的鼻子用作器流。宽带状鋬,连接器顶与器腹。长颈,广肩,下腹急收,假圈足较高,小平底。通体磨光,颈、肩、腹和足饰有多周凹、凸弦纹和指甲线纹。这件象鼻盉制作精致,是历年来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文物中罕见的。 【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与这件黑陶象鼻盉共出的陶器还有十件,皆精工制作,不同凡响。其中有六件酒器,有饮酒器陶觚两件,陶爵一件;斟灌器封顶盉一件,象鼻盉一件;盛酒器胆式壶一件。这套酒器,盛、斟、饮功能齐全,堪称二里头文化时期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管流爵 规格: 高17厘米 Height 17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管流爵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管流爵 英文名称: Jue with slanting spout 【大甸子管流爵】 此管流爵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一座墓葬中,为椭圆形口,前部上翘,后部略平。上腹部瘦细,下腹部外鼓。在腰部有一长长的管状流和宽扁鋬。锥状三足外撇。 【管流爵传入北方的历史奇缘】 使用陶爵作酒器,原本是中原地区夏商王朝居民的文化特征,现在忽然在遥远的塞北草原上出现,有什么历史奇缘呢?据专家考证,大甸子遗址出土的陶爵很可能是北迁夏人的一支辗转来到此地后所制造的。它们的基本形态与夏王朝陶爵相同,而其陶色和装饰则富具土著文化色彩,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因此,大甸子遗址出土的陶爵,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酒器珍品,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大甸子遗址--北迁夏人的“避难所”】 大甸子遗址是相当于中原地区夏王朝中晚期的一个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除了部分陶器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物,如陶爵、陶鬶等相类似外,其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如出土的大量彩绘陶器,色彩艳丽,图案神秘,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逃难中创造的艺术成就】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罍,出土于大甸子墓地第六七七号墓葬中。灰陶,小口,矮领,扁圆腹,小平底,高约19厘米。通体以红、白彩勾绘出两种图案,其主题花纹颇似商代铜器上的云雷纹。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柔润。其形制与商代的铜罍、瓿相似,应是盛酒器。在大甸子遗址中,出土彩绘陶器的墓葬多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这些彩绘陶器上的花纹是出窑后绘上去的,极易被抹掉,因而不适合于日常实用,可能只当摆设性礼器或用于给死人随葬,用这种彩绘陶器盛装的美酒恐怕也非一般平民所能染指的。 铜斝 规格: 高30.5厘米、口径17-18厘米 Height 30.5cm·Mouth Dia.17-18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距今3600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 Erlitou Culture,about 3,600 years before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铜斝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铜斝 英文名称: Bronze jia 【腹足相通之铜斝】 此铜斝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第九号墓中,器口基本呈圆形,外敞,口沿有两个三棱锥状矮柱,单把,束腰,下腹部外鼓,平底。三棱形空足。腹与足相通。 【铜斝的鼻祖】 铜斝与铜爵一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之一,而其源头则是龙山文化广泛出现的陶斝。据考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青铜平底铜斝为夏王朝晚期遗物,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铜斝之一。 【兼作温酒器之注酒具】 “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见到,为商代双柱平底斝之象形。周代礼书中也常常提到斝,是一种酒器。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发现,铜斝是与铜爵配套的酒器,专门向爵内注酒,又兼作温酒器。《礼记·礼器》云“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明确了铜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铜爵之后。 偃师商城铜斝 规格:口径19.5厘米、高31厘米MouthDia.19.5cm·Height31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早商时期ShangSiteofYanshi 类型 质地类型:铜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铜斝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偃师商城铜斝 英文名称:Bronzejia 【商代王都遗宝】 此铜斝1983年秋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商城第一号商代墓葬中,侈口,束颈,腹微鼓,平底,三足,颈腹间装有一鋬。口沿上有两个菌状柱,柱顶饰圆涡纹。尖锥状三足中空,横断面呈三角形,足腔与腹腔相连。颈部饰一周带状饕餮纹,腹下部饰六个圆涡纹。 【铜斝的历史踪迹】 铜斝最早产生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即夏末商初,一直延用一千多年,到西周初年才渐渐从酒器大家族中退出。从早到晚,其形制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初双柱不明显且偏于一隅,三锥状空足与腹腔相连;到商代中期,双柱发达且在口沿上对称分布,三实足与器腔隔绝;商代晚期,分裆斝盛行。 【商早期之主要温酒具】 这件饕餮纹铜斝,就是商代早期酒器,其最大特点就是三空足与器腹相连,适于迅速加热,便于温酒。此类铜斝,应是商代早期的主要温酒器。 【商代的早期都城】 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春,是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的一座商代早期城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整个城址均覆盖在现今地面之下一至四米处。城址平面呈南北纵长方形,南北长一千七百米,东西最宽一千二百米。四周有夯土城墙,现已找到七座城门。石砌地下水渠贯通全城,工程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城内有四组大型建筑群,包括宫城的府库。宫城内均有高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有的宫殿建筑基址达数千平方米。近年来,偃师商城的考古新发现接连不断,其中以内城的发现及宫苑遗址的发掘最为重要,其规模与气势已初露“肉林酒池”之端倪。偃师商城是商代最早的都城——西亳,它与夏代都城遗墟二里头遗址相距约六公里。图为1983年秋发掘的偃师商城西城墙二号城门遗址。该城门门道宽仅两米,两侧用明暗木柱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夏商周时期酒器简介(3)
- 下一篇:酒与品评与品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