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饮食:老北京食料就地取材 风格兼收并蓄(3)
http://www.newdu.com 2025/04/01 04:04: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 卖脆枣的小贩 京城里大量的社交需求,形成了繁盛的餐饮市场,令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在蒸汽机车时代到来之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京师餐饮从业者以山东人为多,故而形成了以鲁菜为主的餐饮格局。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除“八大楼”、“八大居”之类的大型饭庄,以及满足婚丧庆典大型筵宴所需的“冷庄子”以外,小饭馆、二荤铺、大酒缸、清茶馆,各式各样的露天摊棚和肩挑手提的行贩,遍布京师街巷。 19世纪后半叶,西风东渐难以抵挡。形形色色的洋人带来了外国的饮食文化,咖啡馆、面包房、酒吧、料理屋、西餐厅等最先出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附近,北京街头冒出了“番菜馆”。光临番菜馆的除了洋人之外,也有少数洋务派人士,以及前来尝新的京都权贵和公子王孙,而此时的北京人,多数还将其视为一种外来的怪异事物。 在西方“科学”、“民主”的观念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传统饮食的陋俗,主张打破等级森严的进食礼仪,讲究饮食卫生,提倡分餐制,禁止出售变质食品。 宣统元年(1909年)由“内外城总厅”颁布了《管理饮食物营业规则》,“凡以饮食物为营业之铺店及摆摊挑担或以他方贩卖者本规则均适用之”,相当于一部地方性的“食品卫生法”。(本文图文均由首都图书馆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