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茶肆古今

英国人在印度发现了古老的茶树,以为印度人是最早饮茶的,实际上,我们中国人有可能比印度人更早会饮茶。根据是,尝百草的神农就已经知道以茶解毒了。 
    据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看到自己尝了百草之后,茶在肚里检查、涤除毒草,便将茶字写为“查”。
    到了《诗经》、《尔雅》,茶改为“荼”,所谓“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直到唐朝,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著作,陆羽的《茶经》问世,才将“荼”写成了“茶”。
    最早,我们是咀嚼茶叶,然后把茶吃下去,后来将其煮成羹吃。到了唐朝,煮茶的方法在《茶经》中已经非常讲究了。至于泡茶喝,是从宋元才兴起的,其鼎盛于明清。
    在市场上卖茶,最早见于陆羽的《茶经》所援引的《广陵耆老传》,其称:“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不过,晋时就卖的茶,到了唐时才归于茶肆。唐籍《封氏闻见记·卷六》载:“开元中……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投钱取饮。”
    由最初较为粗陋的茶肆,发展到考究的茶馆、茶楼则是在两宋。先是白天开门的叫茶坊,晚上依旧做生意的叫茶室,后来,茶坊也成了夜店。据考,《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茶坊,《东京华梦录》指明,茶坊天不亮就开门,一直经营到半夜,所谓“茶坊每五更点灯……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当然,南宋定都出茶叶的杭州之后,暖风吹得游人醉,茶楼、茶馆才更为奢华。
    据《都城纪胜》、《古杭梦游录》、《临安志》等古籍记载,其中有的“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也有的“张挂名人书画……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还有的号称“花茶坊”,为妓女所专用;甚至有“市头”,是让工匠、奴仆之类的人在工余享用的。
    进入明清,茶馆、茶楼广为普及,以杭州论,按《儒林外史》描述,西湖边的茶馆、茶楼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仅吴山一条街,“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煞是热闹。
    这其中,有文人雅士的聚会,有商贾的交易,有媒人的牵线,有说评书弹词、民众的娱乐……曾有诗言:“双坟晚蟀鸣乌石,一市秋茶说岳王。”进而,行业工会也看中茶馆、茶楼,在此聚会,使之成为专业会所。 
    不过,在茶馆、茶楼中,最具社会意义的恐怕还是“吃讲茶”,或叫“吃评茶”。也就是民间发生纠纷,不打官司,请社会上的权威人物当公证人,在茶馆、茶楼里讲道理,以求和解。公认理亏的一方付茶钱。其权威人物多由卸任官绅,或青、红帮老大充任,虽不无几分黑道色彩,但事关声誉,公平、公正还是很讲究的。
    今天中国的茶馆、茶楼大体可以分为:川派、京派、杭派和粤派。
    川派,代表性陈设为竹靠椅、小方桌、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茶楼里,茶博士挎着超长壶嘴的紫铜壶,以各种高难动作沏茶添水。其最传统者,仅售花茶一种。
    京派,讲究文化呈现,从宫廷到市民皆有所属。听书、下棋、养鸟、吃饭……包括看戏曲、相声及仅仅解渴或想喝一口大碗茶的,全都不会落空。
    杭派,以西湖双绝———虎跑水泡龙井茶为号召,虽然近年来,有市民化的“自助茶”喝茶兼吃饭,但其之所本,还是以坐对西湖美色,品尝天下佳茗之原汁原味为至乐。
    粤派,起源于清末“茶中有饭,饭中有茶”,只需纹银三厘的“三厘馆”。以茶为辅,以各种佳点美食为主,实为“休闲餐饮”。其音乐和花道之类的进入,亦为特色。
    从古之茶肆到今之茶馆、茶楼,喝茶品茗正加速商业化,其是非优劣,当由历史评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