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中国的面条文化


    中国的面条文化
    在众多中国食品中,有不少传统的面食品已列入世界饮食文化的行列,如饺子、包子、面条等,其中面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几乎处处都能见到面条的踪迹。在意大利,每人每年消费面条大约三十公斤,被称为「通心粉」的意式美食,正是当年马可波罗游中国回到意大利时介绍给当地的老百姓,并成了意大利的品牌食品的。日本的面条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日本也叫「拉面」,显然是由汉语译音过来的。印度尼西亚人管面条叫「mi」,是从闽南语「面」借译过来的,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著名的叫「梭多面」,它实际上是一种牛肉(或鸡肉)汤面再掺上印度尼西亚特有的甜酱油、白醋及辣酱的小吃,吃起来又甜又酸又辣,相当惹味。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面条的老家就在中国,远在汉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中国北方人常吃的「面片儿」。由于面条要在热汤里煮一煮,因此人们称它为「汤饼」。到了南北朝,人们吃的面条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在《齐民要术》一古书中就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博饨」等。所谓「水引」是将与筷子大小相同的面条放进热水煮熟来吃,而「博饨」则今天人们吃的「片儿汤」。到了隋唐五代,面条的吃法更加五花八门了,如过水的冷面;韧度很强,被人谑称可以当系鞋带的面条。在宋、元两个朝代,人们吃面条的花样更多了,这时还发明了可以贮藏一段时间的干挂面,而在南宋的临安(今杭州)更可在市面上吃到牛羊肉的卤面。
    面条在人们喜庆宴席上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民间的食俗更是如此。春节是咱们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最隆重的节日,一到春节的除夕,固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饺子,然而山西、陕西许多农村则在除夕晚上家家?出又长又宽的面条图个「长长久久」的吉利,而京津一带的老百姓则在农历年初二「龙抬头」那一天,全家围在一桌吃面条而未能免俗。面条在人生的礼仪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山西一些地区,婚后第三日,新人双双回家时,岳母照理以面相待,祝愿两口子日后拴在一起,和和美美过日子。在祝寿宴和弥月宴上,象征「长寿」的面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面条作为中国北方居民的主食,从餐厅到一般平民百姓,制作面条方法及吃法的花样之繁多,堪称世界一流。我们通常称之为拉面的,也叫抻面,北方的家庭主妇一般都懂得抻面的方法,而兰州一带在和面时,就会掺上稀盐水和兰州特有的蓬灰碱,令面条吃起来筋道又韧软。在北方的农村人们吃面条又是另一番景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备有?面的工具。架放锅上的?床子,是一根木头上挖个圆坑,坑底钉一块扎满小眼儿的铜板,将面团一压,面条便从小眼儿挤出来。
    客家人擀面条手法更是一绝,用大圆木杈入墙洞,以全身的压力将面团压成薄片,以特殊的大刀切成细面条,吃时配上葱花、猪熟油、鱼露和胡椒,这就是客家人有名的腌面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