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悠悠腌菜滋味长(1)

文/李晓勤 
    开头语
    记得有次同学聚餐,地点在一高档海鲜世界,席间,有同学建议加上一道菜,曰武大郎与潘金莲。心下思忖,这是何等稀奇菜肴?待端上桌面,方发现不过是一盘小饼与一碟酱菜丝。品尝之下,始知沿饼缘稍一用力,即呈中空,上下饼片“藕断丝连”,将酱菜丝夹入其中,咬一口,香、脆、韧、爽。顷刻间,一份武潘荡然无存。又叫一份儿,仍是风卷残云。不说菜名之奇,单这食阵,已足可令人称叹。想来,恐怕是厚味之下,酱菜的清淡绵香开了大家的胃口。
    无独有偶,有篇文章《鱼翅与腌菜》,与我的经历异曲同工。
    菜品从油酥鸡等家常菜起步,随后昂贵的鱼翅、刺身纷纷登场,到最后,是日本越光米,配一碟咸菜……鱼翅、刺身端上的时候,宾客不过蜻蜓点水般一箸而过。直到最后的这碟咸菜,相貌普通,不过寻常腌黄瓜、腌菜心而已。众人先是错愕,而后叫绝,吃掉数碗米饭。
    想起这些,盖因近时腌菜之风又盛。作家汪曾祺说过:“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文革’前福建日报登过一则猴子腌咸菜的新闻,一个新华社归侨记者用此材料写了一篇对外的特稿:‘猴子会腌咸菜吗?’被批评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为什么这就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呢?猴子腌咸菜,大概是跟人学的,于此可以证明咸菜在中国是极为常见的东西。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
    起源谈
    咸菜起于何时,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古书里有一个“菹”字,我少时曾以为是咸菜。后来看《说文解字》,菹字下注云“酢菜也”,不对了。汉字凡从酉者,都和酒有点关系。酢菜现在还有……这不能算是咸菜。有一个齑字,则确乎是咸菜了。这是切碎了腌的。这东西的颜色是发黄的,故称“黄齑”。腌制得法,“色如金钗”。我无端地觉得,这恐怕就是酸雪里蕻。齑似乎不是很古的东西。这个字的大量出现好像是在宋人的笔记和元人的戏曲里……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系……我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备几色咸菜……这是汪曾祺对于咸菜起源的一些认识。
    他提到的齑古代也写作齐,是蔬菜加盐及姜、酱、酒、醋等腌制而成的一种加工菜,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腌菜。《周礼·天官·醯人》记载:“醯人掌共五齐七菹,凡醯物以共(供)祭祀之齐菹。”郑玄注云:“菹,酱属。”《通俗文》说:“腌韭曰齑。”按郑玄的注释,汪曾祺对菹的理解似有偏颇。《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语之曰:‘向来道边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己当去。’”韩愈《送穷文》写有:“太学四年,朝齑暮盐。”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高僧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把我国的盐渍菜制作方法传入日本,现代日本家喻户晓的奈良渍就是鉴真所传。至今,日本还流传着这样的诗句:“豆腐酱菜数奈良,来自贵国盲圣乡,民俗风气千年久,此地无人不称唐。”
    元朝韩奕《易牙遗意》有“三煮瓜法”,明朝刘基《多能鄙事》中有“糟蒜”,明朝邝瑶《便民图纂》中记载有萝卜干的盐渍方法:切作骰子状,盐腌一宿,晒干,用姜丝、橘丝、莳萝、茴香,拌匀煎滚。盐渍菜传到清朝,其品种已是丰富多彩,清朝袁枚《随园食单》和李经楠《醒园录》等都有详尽的记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