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文人茶道:体味品茗的清心悦神,寻求内心的静谧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至唐代,文人开始“聊将茶代酒”。宋人用细颈铜瓶煎茶,只靠耳听,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其听茶诗曰:“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雷胜醍醐。”茶令人神清气爽,文思泉涌。明代改团茶为叶茶,文士们喜欢“茶寮”式的饮茶方式,明人十分重视茶具的清洁和水的优质及水温。于是品茶、咏茶、画茶风行至今,饮茶发展成一门艺术,内涵深邃,外缘广阔。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中国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具体为选茗、择水、炙茶、碾茶、取火、育汤茶、观色、闻香、品味等环节,以及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茶艺流派很多,地域性特点也明显。其中文人茶艺最清雅,它没有宫廷豪门的光怪陆离,也不刻意追求“茶禅一味”,更不为“口舌之欲”,文人茶艺旨在体味品茗过程及饮后的清心悦神,以寻求内心深处的一片静谧。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文人茶道特别讲究环境的选择和意境的追求,“闲采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幽期山寺远,野炊石泉清”。多要求山清水秀、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佳时佳境,从中领略种种妙趣和意境。南宋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上,几个文人于野外月下,与山石、竹丛相伴品茶。明唐寅《事茗图》上,近处是山崖巨石,远处是云雾弥漫的高山,飞流瀑布隐约可见,正中平地上有数间茅舍,前有凌云苍松,后有翠竹成阴。茅舍之中一人倚案读书,案头摆着茶壶、茶盏等茶具,墙边书籍满架。边舍之中一童子正煽火烹茶。舍外由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老者策杖来访,身后抱琴童子相随。形象地图解了明代文士“茶寮”的环境和品茗拂琴的生活志趣。文徵明《品茶图》题:“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山开。谷雨乍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在青山碧野之中,远离尘俗,达到生存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