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秋令话老南京"水八鲜"(1)


    
    八鲜者,八样当令时新滋鲜味美之物也。此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车螯、萝卜。”车螯即蜃,生大海中,是大蛤,其壳色紫,璀璨如玉,斑点如花。海上人以火炙,则壳开,取肉食之。肉可食,壳可饰器物。  
    当时的八鲜是包括动植物的,八鲜名一出,遂被人们所接受。以后派生出“三鲜”等,如炒三鲜、烩三鲜、三鲜包、三鲜面、三鲜汤、三鲜馄饨等,也是肉蔬混杂,非指某一类型(用肉蔬混杂是因为韭菜、葱蒜等属于五荤,鸡鱼肉鸭也是荤)。早几年有人造出什么“天三鲜”、“地三鲜”、“木三鲜”、“树三鲜”等,林林总总,热闹一番。近来又有“五鲜包子”、“六鲜馄饨”出现在菜单上,看来×鲜是后继有人,香火连绵。  
    南京的独特菜蔬“八鲜”  
    南京的先民从春秋时期已进入农耕时代,菜蔬上已由采摘野菜转化到家蔬的初始阶段。蔬菜品种经过“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已有多种野菜转化为家蔬。明清以来至民国,蔬菜的花色品种日臻丰富多彩,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品种。南京六朝古都,东南重镇,文人雅士贤集,他们参与和指导了时蔬野菜烹制的创制、发掘和改进,就中张宗子、李笠翁、袁子才是代表性的人物。南京自古佛教盛行,佛门茹素,时蔬野菜和豆制品自是受宠。鸡鸣寺、灵谷寺、毗卢寺等寺庵的素菜名噪僧俗两界,身重朝野,声誉全国。  
    可以这么认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物华天宝的野菜资源,人杰地灵的历史积淀,恰恰成就了身处“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的“南京大萝卜”对家蔬野菜情有独钟、趋之若鹜。才有了“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米一口草”、“十月青菜赛羊肉”、“绿竹园苋菜似鸡汤”、“水八鲜”、“旱八鲜”、“圩八鲜”、“洲八鲜”……  
    所谓八鲜、八样,菜行所列品种各异。“水八鲜”又名“圩八鲜”,“旱八鲜”,又名“洲八鲜”,这只是一种叫法,人言人殊,且在不同年代有不同内涵。窃以为蔬菜受日照、温度、雨水、风力、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一年四季便有不同品种应时,前者大体是对菜蔬的成熟个体或果实而言,时令当在秋季,春种秋收,乃农家之基本规律。后者,主要是讲春天城郊洲地河滩村旁田头所产的野生蔬菜,包括现已人工栽培的菜。“旱八鲜”即是春季植物初长成食物,当以此蔬菜的芽、叶或嫩茎为主。水、旱八鲜当指植物的品种而言,如不这样界定就会出现腥荤素蔬相陈,大类小项并列,季节交相混杂等现象,这种使人一头雾水、啼笑皆非的情况应避免。  
    秋季天气仍较炎热,大荤太腻,人们自然而然对当令家蔬野菜普遍喜爱,尤其是“水八鲜”情有独钟。民间认为,“水八鲜”可以养胃和脾、泻火止燥、清肺护肝等养生之功效,而且营养丰、口感好、味道鲜。“水八鲜”南京四郊均有出产,尤以沙洲圩、江东圩、莫愁湖、玄武湖为盛。但随着建设开发,土地水面不复存在,加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八鲜”产量锐减,品质也大不如前,有的品种也不种植了,殊为憾事!实事求是讲,现在南京的“水八鲜”已是明日黄花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