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龙眼和荔枝

龙眼和荔枝同属无患子科植物。它们都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佳果。它们在我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龙眼入药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又名“益智”。功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中医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的归脾汤,就是以龙眼肉作为主药的著名方剂。《本草纲目》释名曰:“龙眼……象形也。”《开宝本草》云:“一名益智者,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俗称“桂圆”,因其主产于广西,且成熟于桂花飘香时节,故名。
    荔枝,在我国的古籍中最早称为“离支(枝)”。唐朱应《扶南记·荔枝木》释“离枝”名曰:“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以为名。”荔枝功能补气益血,中医多用于病后体弱的恢复。《本草纲目》称荔枝“止渴,益人颜色”;《海药本草》谓其“通神,益智,健气”。自古以来,荔枝一直被奉为珍果。《西京杂记》载,刘邦称帝时,南海郡尉赵佗“献高帝鲛鱼、荔枝”。其后,岭南历代向朝廷的进贡中,荔枝都被列为必贡之品。“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驰险阻,道路为患。”其场面之阔,由此可见一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名句不朽,其典故也已成为千古轶事。
    苏东坡在绍圣年间被贬岭南。绍圣二年,他第一次吃到荔枝,乃记曰:“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郑重其事的程度,完全不亚于为皇帝作起居录的宫廷史官。在以后所作的诗词中,他多次提到荔枝,其中尤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最为脍炙人口。
    龙眼和荔枝有不少相似之处,所以,两者经常被相提并论或类比。宋《图经本草》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明《闽书》记述,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魏文帝曾下诏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相比之下,古人以龙眼之味略次于荔枝而称其为“亚荔枝”。另有“荔枝奴”之名,唐《岭表录异》云:“荔支方过,龙眼即熟,南人谓之荔支奴,以其常随后也。”对此,明王象晋《龙眼》诗云:“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应供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颇为龙眼鸣不平。其实,古人对龙眼并无贬意。李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应该说这个评价比较公正客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