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美食源流:葡萄美酒夜光杯

我们关于美酒的许多想象,都缘于这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原来,美酒由葡萄制成。
    葡萄是外国水果,它来自大宛国。
    这一点司马迁有记载。《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传”说:“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汉代的葡萄写作“蒲陶”。大宛位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大宛用葡萄酿酒,能保存数十年不坏。又说:“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大宛饮葡萄酒成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种子。一起带回来的还有苜蓿。“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代种植葡萄和苜蓿,为招待外国使节。“极望”,汉代的葡萄种植规模,想来可观。
    大宛国的葡萄则是从欧洲传来。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里海、黑海、地中海沿岸是栽培葡萄的发源地。栽培葡萄是相对野生葡萄而言。野生葡萄我国也有。随后,栽培葡萄沿地中海向西传入意大利、法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地区。接着,又从欧洲传入非洲、澳洲、亚洲和美洲。
    到了北魏,我国种植葡萄已经很有经验。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说:“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西域有葡萄,蔓延并似蘡。《广志》曰,葡萄有黄、白、黑三种者也。”蘡,即蘡薁,落叶藤本植物。黄、白、黑,后世葡萄能有的颜色,当时基本都有了。又说:“葡萄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葡萄架下能避热。接下去说:“十月中去根一步许掘作坑,收卷葡萄悉埋之。近枝茎薄安黍穰弥佳,无穰直安土亦得。不宜湿,湿则水涷。二月中还出,舒而上架。性不奈寒,不埋即死。其岁久根茎粗大者宜远根作坑,勿令茎折。其坑外处亦掘土并穰培覆之。”穰,稻、麦等的秸秆。当时的葡萄不耐寒,不埋进土里就要死掉。现在的葡萄好像用不着掩埋,都是露天过冬的。然后说到“摘葡萄法”:“逐熟者一一零叠,一作摘取,从本至末,悉皆无遗。世人全房折杀者,什不收一。”古人仔细,葡萄要一颗一颗地摘。我们现在葡萄很普及,用不着那样的摘法,因为太费工。我疑心这个“摘”字有古意。古人是摘葡萄,我们是剪葡萄。又说到“作干葡萄法”:“极熟者一一零压摘取,刀子切去蒂,勿令汁出,两分和内葡萄中,煮四五沸,漉出,阴干便成矣。非直滋味倍胜,又得夏暑不败坏也。”据说新疆做葡萄干是风干?古人是入开水锅煮,要四五沸。煮得了捞出来,阴干,就成了。古人认为葡萄干味道胜过鲜葡萄,而且不怕夏天的高温。
    宋人庄绰《鸡肋编》中曾提到山西太原的葡萄。当时有朋友要去山西做转运使,黄鲁直做诗赠他,其一云:“虎头墨妙能频寄,马乳葡萄不待求。”有诗评家说:“维摩画像一本足矣,何用多为?”维摩即唐代的王维,山西祁县人。王维的画像一幅就够了,多了没用。宋代的太原葡萄称“马乳葡萄”。当时在太原做官有个好处,就是吃葡萄方便。
    司马光有诗《送裴中舍(士杰)赴太原幕府》:“元戎台鼎旧,大府节旄新。边候正无事,宾筵况得人。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蒲萄熟,飞觞不厌频”。司马光曾做过并州通判,略相当于副市长。司马光显然对太原比较熟悉。当时的晋祠泉水应丰沛,春天的晋祠给司马光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马光也一定尝过太原的葡萄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