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秋来尝鳜鱼(图)

真正的美食家,喜欢吃秋冬时节的鳜鱼,尤其是野生秋冬鳜。寒潭生秋色,水清流洌,其肉少肥腻、多清爽,寒香入窍,别有滋味
    
    李鱓 1741年作 菊花鳜鱼
    立秋之后,一位朋友盛情款待我,吃了一次鳜鱼。这条鱼足有斤半,据说是野生秋浦鳜鱼。一般食者都知道,鳜鱼以农历三月的春鳜为好,其肉细腻、鲜嫩、肥厚。正如张志和诗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我的家乡,秋冬吃鳜鱼的人并不多,因为秋冬水渐寒,鳜鱼少了肥美之味,其营养价值似乎较之春鳜略为逊色。
    其实不然。真正的美食家,喜欢吃秋冬时节的鳜鱼,尤其是野生秋冬鳜。寒潭生秋色,水清流洌,其肉少肥腻、多清爽,寒香入窍,别有滋味。在我看来,秋冬鳜鱼是美食,美食家当然津津乐道。女子食之,则有减肥之功效。秋冬鳜被追捧也势在必然。
    几次路过鄱阳湖,有幸吃过正宗的野生秋鳜鱼。湖水清蒸,佐以家常碎料,边聊边食,情趣得很。其味道清香,没有肥腻感,特别是蒜瓣肉丝丝可以剥离,几近透明。当地老表说,春天的鳜鱼因为要产卵,繁衍后代,它们进食猛烈,膘肥肉壮,过于肥腻,好食而不宜品尝;而秋鳜经过春天的繁殖瘦身、夏季的剧烈运动、秋水的浸润等,肉质细嫩上乘,鱼皮紧绷而富有弹性,仿佛垂钓用的面筋,无论何种烹饪,味同子鸡,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更多美食家的欢迎。
    有意思的还是徽州臭鳜鱼。俗话说,鳜鱼“不可糟亦不可腌”,而在徽州,最能招待客人的恰恰是“闻着臭,食而香”的臭鳜鱼。据我所知,初时的徽州臭鳜鱼,是乡下人用石鳜糟制而成的。这石鳜当然是生活在山溪石罅中的鳜鱼,体瘦肉薄,因水体寒性重,一般石鳜难以长大。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乡下人便将它腌制,随便一扔,做自己的农活去了。时间长了,闻到香臭,便想起它,从速烹调,没想到竟然成了美味佳肴。
    后来,有人从贵池贩运上等的秋浦鳜鱼到徽州,因秋浦鳜鱼质地优良,所制臭鳜味道也很独特。我的家乡,秋浦境地,几乎所有的餐饮都能烹制臭鳜鱼了。徽州臭鳜鱼杀了个回马枪,在原产地兴旺起来。
    一盘臭鳜鱼端上桌子,轻轻地撩开覆盖在鱼身上的白蒜、黄姜、红椒、青葱等,即有一股浓郁的臭香气扑鼻而来;再用筷子缓缓地拨开鱼皮、搛起蒜瓣肉,仍然丝丝可见,没有半点的糟蹋,无论嗅食,均能刺激食欲。
    近来有意无意地读到一些有关鳜鱼的画作,便将食鳜上升到美学的境界。最富奇趣的要算李苦禅先生于1963年作的《过秋图》了。此图章法奇诡,构思独特。图的右上角画有柳丝系之的秋鳜,只占画面的五分之一,扭动的鱼身充分地体现了曲线的动态美,恰巧将右上角画面布满,没有丝毫填充的感觉。左下角则是家常秋菜与菌子,横陈自然,与秋鳜对角相望,中间题满字。其字呈对角弧线右斜而下,收于大印。题曰:“曾记幼时家贫困,过年节邻里鱼肉果品丰满杂陈,馔味袭鼻而至也。而家中颇索寂然耳。癸卯夏六月忆写幼年事。”
    苦禅先生的鳜鱼从画法上来讲,它师承了朱耷,却少了“愤怒”和“嚣张”,多了宁静与安详。白石老人曾经说道:“画鱼以八大山人为最好,好在不似之似,其中鬼神不可知也。”八大山人笔下的鱼皆有苦大仇深之状,特别是怒气冲天的鳜鱼,张口噘嘴,白眼朝天,鱼鳍乱舞,浑身都是武器。再看看四周,空白无边,竟然是一条无水之鱼。诗云:“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再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这种悲怆之感,贯穿了八大山人的一生。国恨家仇,让他无一日心神安定。
    而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他画的《鳜鱼图》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其构图简洁明了,一根柳条穿过鳜鱼的大嘴,引领向上,旁边着一根大蒜和两块嫩姜。鱼和大蒜位于两个对角线上中间,使得画面非常稳健。题曰:“大官葱、嫩芽姜,巨口细鳞时新尝。”这就是庸常生活的真谛,更是芸芸众生所需要的一种乐观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