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软炸扳指与红烧象鼻头


     

    文/西坡
    好几次,在饭局上,有人提到大肠好吃,总会招来一片反对声。这些“持不同食见者”的理由简单到无法想象:因为大肠是排泄的通道,所以不吃。谢天谢地,他们总算没说“因为不好吃而不吃”,否则,岂不是要让大肠背着“难吃”的坏名声?
    大肠确实是好吃的。它并不因为有些人的鄙视而变得不好吃。我只能说,对它敬而远之者,失掉的,不仅仅是美味,更主要的是对于食物的尊重和体贴。
    穷愁潦倒的范进总算进了学,母亲、妻子俱各欢喜,原本势利的老丈人胡屠夫居然也放下身段前来祝贺,礼品,便是一瓶酒、一副大肠。这是《范进中举》当中的情节。
    或说,这只能证明大肠是草根的宠儿。低档?不错。然而,谁又能证明它的不好吃呢?
    上海本地菜的经典作品,有虾子大乌参、油爆虾、八宝鸭、腌笃鲜,还有就是绕不过去的草头圈子(上海人称大肠为圈子)。毫无疑问,猪大肠是肮脏的。把肮脏的东西洗净了,就不肮脏了嘛。有的人灵魂肮脏,经过洗脑,不是也变得高尚起来了吗!洗大肠总比洗脑子容易吧。本帮大师傅为了使其略无脏气,采用大量的酱油、冰糖、蒜泥、料酒等等加以油炸、焖烧,再辅以草头,遂成名菜。上海的老正兴、德兴馆最擅胜场。
    前两年,一位朋友的妹妹在闸北公园斜对面盘下一家门面做餐馆,招牌菜便是草头圈子和葱油饼。主厨是老正兴出身,手段不凡,做出的草头圈子,真所谓油而不腻、入口即化,还有一丝甜蜜蜜的清香,尤以富于回味而征服食客。口口相传,有位老者居然从闵行赶来一尝为快。可惜,这家餐馆经营不善,苟延残喘一年多,关张大吉,颇使一些拥趸者叹息不已。之后有一回,我的在电视台做制片人的同学在老正兴请客,自然要上看家菜草头圈子。吃口一般就不说了,原先印象中应该有的那种圆润饱满、挺拔精神都不见了,看上去软不拉沓的,让人有技术走形、火候不到的感觉。但愿这只是偶然事件,否则,本帮菜岂不又弱了一道。
    其实,在上海要吃大肠不难,不少饭馆都上目录,甚至面馆里也有供应,只因处理粗糙、烹调失当,让人既不放心于卫生之到位,又不惬意于味道之偏颇,以致徒有虚名,败坏形象。
    本帮草头圈子再有名,恐怕也大不过济南的九转肥肠。
    九转肥肠听上去像是取其“九转”之长,非也,倘若把一根肥肠烧得像一条鳗鱼,谁也吃不了、吃不下。九转之名,据说缘起有二:一是当年乾隆品尝之后,大为欣赏,赞其做工精到如道士炼制九华丹,故赐名“九转肥肠”;一是济南九华楼首创红烧肥肠,因为红润细腻,制法考究,文人学士便取店名之“九”合并道家“九转金丹”之“九转”,改其名为“九转肥肠”。总之,都是表彰其功夫了得。现在,济南的聚丰楼俨然成了吃“九转肥肠”的名店,极富号召力。
    和上海的草头圈子相比,九转肥肠下料狠——色泽红润透亮;用料全——作料五味俱全,深得口味较重的北方食客青睐。更有别出心裁者,在大肠内套小肠,以增加了咀嚼的筋道。
    大肠入菜,虽然无以“有同嗜焉”,但各地各有绝活,什么苦瓜肥肠、卤大肠、套肠、肠粉、大肠茄子煲,等等,指不胜屈。以四川一地而言,林林总总,令人晕头转向。据四川美食家车辐先生介绍,成都小吃当中经常可以吃到比如卤肥肠夹锅魁、煮肥肠、肠肠粉、小肚把子、肠肠豆汤、蒸肥肠、红烧疙瘩肠……上海人看见大肠里面白乎乎的脂肪就害怕,川人则就好这一口——越是天冷,肠内凝集的脂肪越厚,越是别有风味!
    在成都,有一道比较高级的大肠菜,叫“软炸扳指”。高明的大厨将大肠洗净,蒸煮,然后穿上“衣子”,入油锅软炸成金黄色,既酥且嫩,看上去像一枚“扳指”(戒指之类),再加葱酱、椒盐、姜汁、稀卤,便可一尝为快。我感兴趣的是那件“衣子”是什么(该不会是镀金的吧,一笑)。车老没说,我好奇心强,觉得有点遗憾哪!
    听说过“红烧象鼻头”吗?你也许说我在忽悠人。事实上,从前真是有吃大象鼻头的,史籍有记载。但现在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象鼻头乃是猪大肠的肠头冒充的:把肠头最肥厚一段切下来,用粗绳一道道扎成象鼻的皱纹,浸在卤水里三天,成形后取出,用重油赤酱红烧,遂成一道名菜。
    呵呵,相比之下,挂羊头卖狗肉还算是好的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