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关中风俗吃食 笼笼来笼笼去停了笼笼断了气(图)


    
    制作精美的合阳面花。(资料图片)
    
    造型独特的延安面花。(资料图片)
    提起吃,人们往往将之视为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动物本能。唯其如此吧,在西方哲学家那里,味觉多屈尊排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之后,认为单一地追求味觉快感是一种不适当的沉迷,应在道德生活中加以控制。但在饮食文化早熟昌盛的中国,则不仅把吃喝快感与男欢女爱一并视为人性本能的自然表现(食色,性也),甚至将之提升到能否安邦治国的政治高度,要不怎么会说“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饮食扮演着重要角色。姑且不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的饮食规模、场面以及所用器物,都有一套严格制度,且不得僭越,就是在十里风俗不同的民间,作为一种礼仪载体,抑或人际关系的沟通,吃或吃食亦充任着重要角色。
    关中渭北一带过去有行礼馍的习俗。记忆中,这种用上好麦面蒸的礼馍,多装在竹编带盖的马蹄笼里(讲究点的,笼外连绊还涂层金黄或黑色的清漆),作为探亲访友的礼品。一旦双方有了隔阂或关系疏远,这种礼馍笼笼也就停送了。难怪民间俚语说:“笼笼来,笼笼去,停了笼笼断了气。”至于礼馍的制作、形状、用途及名称,也有许多讲究。如用以表示喜庆贺礼的大馍(重约一斤左右),多做成花状,且以牡丹花最为常见,一些地方还别出心裁地做成“二鸟鸣春状”。这种礼馍须以双数赠送。所送数目多少,则以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或重视程度而定。如春节,新女婿第一次到丈人家要送六至八个大馍,普通亲戚只送两个即可。而用于丧事的礼馍则称为“献点”,三个为一副送往事主家,切忌多送或少送,更不可误送。一旦误送,被送亲友必将“献点”中的一个掰为两块,以解“晦气”。
    当然,礼馍中除了重量级的大馍,还有次重量级的油角角(重约三四两,外形呈两端尖、中间凸起一条花棱的面脊,里边包有用面粉、盐和滚油泼浇做成的馅子),以及油旋馍、小花馍等,送人时多取双数。名称也各不相同。如农历九月九日给外孙或外甥送的礼馍曰“糕”(亦称枣糕。重约一斤或二三斤不等。有些地方还附送重约半两、高约寸许的耍糕,供外孙或外甥嬉耍玩乐)。之所以称“糕”,除了古人九月九日这天有登高辟邪的习俗,恐怕也有长辈借其谐音,希望小辈健康成长、步步登高的良苦用心吧;正月初五之后开始送灯,随带的礼馍叫“灯茧”;腊月二十三用以祭灶神的“灶坨”,名义上是献给灶火爷的“礼馍”,祀神后,分而食之的却是烟火中人了。
    有趣的是,吃食不仅礼人、礼神、礼祖先,或礼逝者,亦礼天地。据撰写于明代的《富平县志》载,当地乡民,每逢“正月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这种古老习俗至今犹存,只是面饼(多为蒸饼)不再置于房上屋下,而成为当天直接食用的美味了。至于腊月初五喝“五豆粥”,初八“吃腊八”(面或粥),农历二月初二“嘣干”等等,时下年轻人虽不知其中包含的古人祈愿“避瘟”或礼佛(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成道之日)的用心用意,却并不妨碍其一饱口福。
    古人云:礼者,履也。意思是说,礼只有付诸实践,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尽管,随着今天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植根于农耕文明中的一些民俗礼术(如行礼馍)已渐消亡,或有愚昧迷信之嫌,但寓于这种习俗吃食中“礼敬天地”或曰“敬畏自然”的朴素思想,抑或对美好人生与生命健康的祈愿,以及流布其间的醇厚民风、温暖人情,还是令人感动和追怀不已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