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罗宋汤


    
    文/蓝风铃
    小时候有天寒夜去学琴,从老师家出来时突发胃痛,只图一口热的东西。妈妈咬咬牙带我进了一家西餐社,点了一份罗宋汤。泛着油光的浓稠红酱里,裹着几片小圆红肠。小口啜食下去,顿觉窗外漫天飞雪仿佛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吃西餐,除了西式氛围、排场和温文尔雅的服务,各色菜肴“气质”亦不相同。牛排吃的是阔绰豪迈,讲究火候和搭配的佳酿;蜗牛和鹅肝是在试探你口味的宽容度以及钱包的承受力;意大利面则等着看你玩不溜叉子转面条的狼狈相;唯有罗宋汤,带给人一份细致和温存,光是看着艳丽的汤色、温润表里的汤糊就够让人开胃。酸中带甜,甜而不腻,俄罗斯人的一碟家常红菜汤,到了大上海就成了氤氲情调。
    老上海的女子,一碗小馄饨都能吃出花样年华,一小盘罗宋汤,更是追溯到前世今生。它的温馨,从西餐厅转到灶披间,成了主妇待客的拿手好戏。单一个汤头,就够各位研究半天,到底是什么使汤凝到如此稠厚?是久煮如泥的土豆、勾芡用的生粉还是那传说中调配比例1:1的油面粉?
    上品的罗宋汤,细腻如丝,不厚不薄,番茄的红、洋葱的香、黄油的浓郁、牛肉的鲜,还略带胡椒的微辛。面包丁大小的土豆块、牛肉块和卷心菜丝沉浮于红汤中,最好以略粗糙的黑面包片,或烤到焦黄色的面包皮蘸着吃。面包那朴实清淡的纤维组织,吸饱鲜汤精华后的味道,普希金吃了大概也要生出和苏东坡啖肉、李白醉酒时同样的感叹。
    大多从弄堂灶披间端出来的海派罗宋汤,无需费力的烹煮和挑剔的品尝,只要舍得放番茄酱,什么都好说。做道好菜,采购比什么都关键。番茄要选肉质肥厚的洋红番茄,胡萝卜土豆蔬菜是必不可少的配角,主角中牛肉算得上是A角,简单马虎些,红肠方腿也凑合着成了B角,只要肉质紧实就行。
    我做罗宋汤,基本算不得讲究,可口就行,虽不费力但同样需要费心经营。牛肉切块放入沸水,加酒后滗沫,开中火煨上两小时。其间胡萝卜洋山芋都切丁,卷心菜撕碎,用油迅速翻炒一下。黄油可以让汤不那么“清汤寡水”,我相信老克勒的说法:“黄油之于罗宋汤,好比香醋之于大闸蟹。”洋葱可以增加特殊的香气,但因有辛辣气味,需用黄油煸炒控干水分。牛肉半熟时将蔬菜和洋葱一股脑儿往里一扔,慷慨倒上大半罐番茄酱,细火慢熬,让它炖去吧。番茄易碎易化,不得早放,不然味道和营养悉数浪费了。估摸三刻钟后,筷子戳戳蔬菜和牛肉都基本酥了,再投切块的番茄。此刻加盐加糖少量,用牛奶调半碗芡汁来代替麻烦的油面粉,如此便会产生奶香味,汤也更浓稠。转大火,稍顷,整锅汤凝结成半厚,像动画片里那样咕嘟咕嘟冒着可爱的小泡泡,满眼仿佛色彩艳丽的火山岩浆。用勺子轻轻搅动,成就感大过于天。点撒胡椒粉后,出锅盛入蓝瓷青花大碗,胡萝卜和洋山芋酥而不烂,卷心菜煮到绵柔透明,半沉半浮柔弱无骨。而牛肉却酥成丝缕状,化骨于汤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限缠绵。
    一勺金红,内容丰富,荤素均衡,汤菜一体。桌上备好白米饭和脆皮法式面包,大家各取所需,很满足的一餐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