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武汉豆皮


    
    文/张玲
    说起豆皮,如果不是在武汉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豆制品烹饪的菜肴,比如葱香豆皮、凉拌豆皮,或是火锅里的豆皮。但如果在武汉说起豆皮,它与菜肴无关,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的小吃,也是武汉人早餐的主打食品之一。
    手里攥着一份二块五毛钱的豆皮票,等在早点摊前,看师傅制作豆皮犹如观看一场精彩的才艺表演。宽灶,阔锅,师傅先在热锅上蜻蜓点水似抹点素油,舀一勺事先磨好的秈米、绿豆糊倒进铁锅,拉起锅边在炉子上转两转,薄薄的豆皮便贴锅成型;磕入两只鸡蛋捣散,均匀地刷在豆皮上,锅底随即穿上一件黄衫。师傅轻拈豆皮边在铁锅里左右拖转两下,深吸一口气,像川剧变脸般又轻又快地一个大翻身,豆皮瞬间黄色朝底,白色朝上。再铺上一层白花花蒸熟了的糯米饭,撒上切得又细又碎的葱花和炒熟的豆干丁、肉丁、萝卜丁、笋丁,用铲子压实。待师傅马不停蹄地完成这些工序,底层的蛋皮已煎至金黄,只见师傅双手各捏一小瓷盘,甩开膀子用瓷盘的边缘在大铁锅里来回划出数个“井”字,瓷盘切过的豆皮,仿佛被耕种的田地,四四方方,整齐有序;再将一锅豆皮逐个小块翻面,米饭、馅丁儿贴着锅底压在下面,焦香的蛋皮在上,淋上熟油,金黄一片。师傅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抹一把脸,“叮叮叮”,随着几声瓷盘与铁锅撞击的声音,一盘皮焦米软、香而不腻的豆皮盛满着师傅“丰收”的喜悦出锅了。短短七八分钟,师傅动作娴熟,节奏明快,用一个“酷”字不足以表达,制作中的火候、手法、气力称得上“功夫”。
    糯米饭本性黏稠,口感缠绵,本不符合武汉人热辣本性。武汉人以“鄂式”手法对其打造与改良,再穿上一件黄色“御装”,素面朝天的“村姑”便成为武汉人尤为喜爱的“大家闺秀”。
    小时候我特爱吃豆皮,母亲为了每天节省五分钱早餐的开支,便在家学着自制豆皮。把蒸好的糯米饭配上肉丁、干丁翻炒,撒些葱花、味精等作料,一份“无皮”豆皮在母亲的“特制”下诞生。如今,无论街头巷尾,还是饭馆酒店,各色三鲜豆皮、牛肉豆皮花样繁多,但母亲特制豆皮的味道一直绵延在记忆深处。
    武汉人精明,手巧,爱面子,对吃的执著追求与创新,一份豆皮足以说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