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1)

“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拜的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成为王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人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 
    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在古代更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表达。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的存在。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那么.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稍早一点的史籍大多认为是黄帝尧舜时的产物。如《易经·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尊卑等级、衣冠服饰各有分别,古代帝王只要拱手而立,天下就能太平。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者用了几千年。《家语》、《说文》也称,自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及标志等级差别的冕冠。所以说,自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冠服制,并且把“十二章”纹样应用在服饰上。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和历史资料的体现。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在夏商以后,到了周代已逐渐完善。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做出冕服制是承继黄帝的假说。 
    因为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阶级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占有和支配着生产资料,同时也控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所以这些传统题材都被统治阶级用来为自己服务.因为最初的统治阶级把“十二章”应用在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皇帝服装上,这给百姓的意义是皇帝生来就是这样的形象,他的服装上有着人民崇拜的图腾和吉利的庇护意义或迷信色彩。也自然作为统治权威的象征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定势的标志,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和控制着古代人们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这之后的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管谁当权,谁对服饰怎样的改革。对“十二章”服饰纹样都只是数量上、摆放形式上做一些不大的变化,而对其实质内容,都是尽量保留和利用。 
    “十二章”纹样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神灵等几乎万物规律寓意于内.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对整个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十二章”纹样全部或局部的应用,从皇帝冕服到百姓服装。直到现代的时装都屡见不鲜。 
    二、“十二章”服饰纹样的历史 
    在史学上.后人把帝舜之后的禹看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在奴隶社会,服饰纹样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其中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统治阶级利用“十二章”和服饰的结合。为阶级内部的等级配上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巩固了阶级统治,稳定了阶级内部的等级次序。 
    奴隶社会把皇帝称作“天子”,万民皆由上天所养。而皇帝是“上天之子”,人类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而章服制度,也以皇帝的冕服为中心。用料、色彩、纹样都有严格的制度,冒犯的都严加惩罚。中国历代把章服定为制度,以法令的形式加以推行。也形成了古代服饰的特有结构,明确的阶级性、政治性和象征性。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如《论语》有“子日: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 
    《周礼·春宫》里记载,周代的皇帝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而礼服上则分别根据典礼的隆重,饰以十二章内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