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霓裳丽影春风情——解读中国古代女子装束(4)


    
    【服装篇】佳人炫绣袿 黄岳年
    盛大华美 
    古往今来,女性爱美、追求靓丽的性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杜甫的《丽人行》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描画的女性美丽和服饰之艳丽看,是见得到大唐盛大华美的气象的:丽人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模样端庄,一个个冰肌玉骨,妙曼多姿。
    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色调,渲染了娴雅的意态,绝色的优美。和倾国倾城的容貌相映衬的,是服饰的华美:绣花绫罗的衣裳,风光无限,上面有金线绣的孔雀,银线刺的麒麟。“蹙金”,是刺绣中的极品,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之紧密而熨贴。头上戴着什么呢?翠青色的彩叶一直垂到双鬓。
    “盍叶”,即彩叶,是那时妇女发髻上的花饰。“鬓唇”,即鬓边、鬓脚。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头饰之后,又推出背部特写。那里是缀满珍珠的裙腰,“珠压”,谓珍珠缀于腰带,压住使其下垂,不让风吹动,既合体,又沉稳,所以下面说“稳称身”。
    那些曾经美艳的裙裳,或许已经淡出了历史,然而霓裳艳影留下的美好意境,仍然值得我们回味。据《吕氏春秋》、《世本》和《淮南子》的记述,我们民族是由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文物考古的角度看,我国女性服饰史的源头,可以上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过一枚骨针,说明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明由此发端。又一万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工织造的布帛进入我们的视野,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这是中华服装之祖。商周时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衣料用色厚重。春秋时期,人们的穿着成为礼治的重要内容。《尚书·益稷》述十二章服曾说:“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此后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末。周代女子服饰特点是穿短领窄袖衫,腰下饰襞膝,基本服饰为上衣下裙,而头饰基本是梳髻,插对笄。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样而精美的女性衣服脱颖而出。女性的头纱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如覆杯上耸。女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皮衣则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妇女们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那时,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很普遍。深衣将身体深藏,是士大夫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这个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但多数女子所穿着的服饰是一种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身至背后腰带系扎的深衣。女性有戴风兜帽的,歌舞的时候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