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少数民族儿童服饰赏析

中国的刺绣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在服饰艺术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是绚丽多姿。在中国山峦陡峭、气候多变的西南高原地区,自古生活着苗、瑶、侗、水、布依、壮、白、彝、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地域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
    那里的妇女个个能刺绣,户户会挑花,十几岁上便已是刺绣高手。在为孩子绣制衣物时,妇女们更是倾尽全力,不惜时间,不计工本,尽善尽美。因此,儿童服饰是中国服饰艺术中工艺最讲究、寓意最深刻的作品。包括儿童上衣、套装、鞋、帽、围嘴、马甲、背扇等多个品类。每一件作品都诠释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和体贴,也凝结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崇尚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其造型之生动,色彩之鲜艳,做工之精细都是绝佳的艺术品。
     
    太阳,月亮和菩提树图案的背扇侗族(贵州省)
    其中,背扇是幅面较大的一类特殊作品。背扇是少数民族妇女用以背负婴幼儿的带子,是联系母子亲情、护佑儿童成长的生命之带,被誉为“母亲背上的摇篮”。背扇融刺绣、蜡染、挑花、布贴、织锦等艺术于一体,不仅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民俗内涵,体现了人类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是西南少数民族妇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扇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扇艺术。此次陈列的背扇涉猎苗、布依、侗、水、瑶、彝、革家等民族,其中苗族又有不同的支系,有花苗、黑苗、长角苗等。观众从中可以了解到贵州少数民族背扇的概况及全貌。
    背扇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仅刺绣就有十余种:剖线绣、马尾绣、邹绣、辫绣、打子绣、平绣、叠绣、银线绣、绞绣、锡绣、盘筋绣、麻线绣、双针绣等。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水族乡的村民庆祝一年一度的端节,妇女们用背扇背着孩子参加庆祝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背扇艺术是广大少数民族妇女的智慧和母爱的反映,它的生命力最强,基础最广泛,最能体现永恒的母爱。
    儿童服装也是母亲们表达爱意、施展才能的平台。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视生育为头等大事。姑娘们自出嫁前便悄悄的为将来的孩子准备各种穿戴用品,衣服、鞋、帽、围兜、云肩……从头到脚样样齐全。母辈们将希望与祝愿全都倾注在一针一线中,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五颜六色的搭配,都是为了将新生儿打扮得如花似锦、生龙活虎。
    
    彝族儿童服饰与民间习俗
    风俗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习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风俗就是记录文化的“象形文字”。人类有了文字后,风俗也不失其独特的文化流传功能。可以肯定地说,风俗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穿用风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风俗常常借助民族服饰的物态形式来表现风俗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云南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在文献上鲜有记载,但却是借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得以保存下来。从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的穿用风俗中,不仅可以看到楚雄彝族服饰的特征,还可以看到未被触及的儿童服饰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诞生礼
    无论哪一民族,婴儿的诞生总是备受关注。对于信仰原始宗教的楚雄彝族而言,婴儿的出生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族群的大事。楚雄彝族素有灵魂观念,他们认为初生的婴儿都是灵魂转世,而这个魂魄随时都有逸出体外的可能。所以对于楚雄彝族来说,关注新生婴儿就是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守住婴儿的魂魄不让其游离。长期以来,人们生活中形成了服饰与诞生之间的习俗。
    胎衣。胎衣是婴儿的第一件衣服,对婴儿意义重大。一则,母亲十月怀胎,是胎衣凝聚了婴儿最初的魂魄,所以要很谨慎地处理胎衣。二则,胎衣是孕育婴儿的第一个庇护所,凝聚了母亲和婴儿的精血气,是吉祥物。楚雄部分地区男婴的胎盘埋在门坎脚,表示男的守家守财;女婴的胎盘埋在门外,表示女孩总有一天要出嫁。
    
    男婴所穿的绣有戏剧人物图案的背心土家族(湖南省)
    报喜。新生婴儿的服饰早在婴儿出生前就制作好了,一般是婴儿的妈妈、外婆、奶奶、姨妈、姑妈等缝制而成。楚雄彝族妇女生育后,姑爷携带1瓶酒、1只鸡到岳父岳母家去报喜。生男孩抱母鸡,生女孩抱公鸡,岳父母看到抱来的是只母鸡就知道女儿生了个男孩,收下母鸡换只公鸡给姑爷,反之则换只母鸡给姑爷。姑爷把岳父、岳母家换来的鸡抱回来养,但不准杀吃。报喜后,娘家就要备办贺生礼,一般是煮酒1坛、背单1个、尿布1套、衣服1套、鸡蛋数百个。一般头个孩子,背单用五色丝线缝绣,有的绣白云飞龙,有的绣青山虎啸,有的绣山间花草或飞鸟桃花等。
    婴儿满月礼。楚雄彝族婴儿出生满月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过程是:先为婴儿洗个热水澡,之后母亲用牙把婴儿的长指甲咬去。切忌用剪子修剪指甲,否则认为日后会当小偷。其次再让舅父或父亲为孩子修剪头发。彝族认为,月中不理发,孩子日后会克亲人。最后为孩子换上新衣,在额头用烟灰画个十字。这一天,孩子的姨妈、姑妈等亲人要送从头到脚全套的婴儿服饰给婴儿作为贺礼。外婆、奶奶等则要加送手镯、项圈等饰品。
    祈服
    楚雄彝族传统文化中给服饰寄寓了太多的驱邪祈福的意义,特别是针对儿童服饰。
    脐带圆领衣。楚雄彝族认为,婴儿出生后若身体不佳,要缝制一件脐带圆领衣,俗称“讨饭衣”。即把婴儿的脐带缝在一个圆领衣的衣领内,让婴儿著此衣,以求逢凶化吉,日日平安。
    成长换装
    人一生要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即使是儿童期也因年龄增长、身体的变化分为不同阶段。楚雄彝族传统服饰本身能区别年龄,明确着衣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从而明了自己应遵循的社会规范。楚雄彝族在儿童不同阶段适时换装,甚至为此举行专门的穿衣仪式,表明其为家庭、社会所接纳。
    
    女婴所戴的帽子彝族(云南省)
    三岁换装。三岁的儿童能够自如地行走,也有自觉自发的思想。如果说三岁前的儿童行为大多是被动的话,那么以后的行为多是趋向主动。楚雄彝族一般在孩子三岁后给孩子换上正式的服饰。之所以正式是相比较于婴儿时期的便服,三岁后的服饰从款式等方面较接近成人的服饰。与成人服饰相比,此时的儿童服饰只在颜色和图案纹样上有所区别,以确定年龄角色。换装时先请毕摩择吉日,并为其颂经作法,亲戚朋友赠送衣服。从此,族群内每遇节日、祭祀或走亲戚,儿童就要穿戴正式参加。
    
    女婴所穿绣龙和珍珠图案的鞋子侗族(贵州省)
    换童裙。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不少民族有给孩子举行成人仪式的风俗,楚雄永仁、元谋等地的部分彝族就是其中之一。在永仁、元谋等地,有给女孩子换童裙的习俗。换完裙子后就意味着她们告别了童年时代,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从此,她们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也受到了成年人行为规范的制约。幼女穿的童裙,彝语称“奢腊”,为一道百褶裙摆和一道裙筒(裙身)。当女童长到13~15岁,认为已是少女,须为她换童裙,彝语称“腊洛”。届时由毕摩择吉日,主妇主持换童裙礼。少女换上新裙后,所有女性客人纷纷向受礼女孩表示祝贺,并向其传授成年女性生理知识。换了童裙后,该少女便不能与娘家一起祭祖,须待出嫁后方可与夫家一同祭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