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天国悲歌:太平天国西征的失败与胜利(5)

西征军开辟安徽根据地的胜利,又使杨秀清犯了严重的骄傲轻敌的错误,具体表现为杨秀清在西征的第二阶段中,命令西征军同时肩负起开辟湘、鄂两省根据地的任务。杨秀清的战略企图,远远超过了西征军兵力所能承担的任务。在第二阶段的战争中,一八五四年二月,杨秀清命令石祥贞、林绍璋等偏师进取湖南。湘潭战役、争夺岳州的失利,主要由于兵力不足,官兵的斗志不坚。如果西征军不用兵湖南,集中兵力及早攻取武昌,分兵略定各州县,歼灭官文、台涌等部清军,普遍加强各府、州县的军政设施与政权建设,即使曾国藩指挥湘军进犯武昌,西征军完全有可能重创或歼灭湘军,至少西征军绝不可能出现第二阶段那样的惨败,是可以断言的。
    如果说西征第二阶段的失败,是由于杨秀清制定的战略计划不从实际出发,远远超过了西征兵力所能承担的军事任务,犯下了轻敌冒进的军事冒险的错误。那末,他在西征的第三阶段,又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从轻敌冒进退到了消极防守。他从天京制造了木□等解往湖北,命秦日纲构筑拦江工事,构筑坚垒,坚守田,家镇等地。在杨秀清消极防御战术思想的指导下,薪州、田家镇、广济、小池口、黄梅等地相继失守,秦日纲、陈玉成等败退安徽宿松、太湖才算站稳了脚跟。敌人把战火烧到了湖口、九江。湖口、九江不保,战火将蔓延到安庆、天京。严峻的军事形势,如同瓢泼大雨,浇到了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的头上,他们意识到了西征军事失利问题的严重性,杨秀清才交出了西征军的指挥权,而以翼王石达开为西征军统帅。希望他去扳回西征败局。石达开不负重托,采用攻势防御战术,大破湘军水师,接着命令长江北岸西征军发动凌厉攻势,创造了三克武昌的辉煌胜利。有些同志对杨秀清的军事指挥才能,颇多溢美之词。其实,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至少他在指挥西征战事过程中,是犯了严重错误的。
    西征战争过程中,西征军所以能反败为胜,是与曾国藩不善临阵指挥有一定关系的。罗泽南部攻陷半壁山后,曾国藩急于求胜,将湘军陆师主力调往长江北岸,陆续攻陷广济、薪州、小池口、黄梅,然后回兵江南,猛犯九江、梅家洲。他或是给某些战役的胜利迷住了心窍,或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湖口、九江旦夕可下,强攻坚城,精锐暗销,陆师变成了钝兵。在对待湘军轻快水师应不应进入鄱阳湖的问题上,当时曾国藩曾召集水师将领集议:“李孟群之意,欲纵令贼船放出大江下游,免其内窜江西。彭玉麟之意以为贼夺江西船炮,纵之出江,其祸愈烈,必欲严扼此关,聚而歼诸鄱阳湖内”曾国藩不审情度势,采取了彭玉麟的谋画,恰巧中了石达开的计策,湘军轻快水师陷入了鄱阳湖内,石达开终于大破湘军水师。
    西征军反败为胜、三克武昌的军事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归结起来,主要是:
    第一,太平天国所进行的是革命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所以在战争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湘军志》载:“杨霈之败也,实未见寇,乱民一呼,而万众瓦解”。这是农民群众支持西征战事最好的写照。
    因为是正义的战争,太平军官兵士气高昂,敢于赴汤蹈火,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曾天养、石镇□、韦以德等,在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敢于身先士卒,为国捐躯。这种高尚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太平军全体官兵,在战场上荷戈负戟,流汗相属,唯恐居后地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坚守在鄱阳湖口内木□□望台上的太平军官兵,眼见木□中炮起火,大半被焚,依然坚守岗位,视死如归,.直到望台起火倒下,同归于尽。连曾国藩也被这种无畏的献身精神,吓得发出“其狠忍如此”的感叹。
    在一场战争中,指挥官战略战术的正确与否,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西征的第四阶段中,能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坚守九江、湖口,消耗湘军的有生力量,同时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大破湘军水师,这就为三克武昌开辟了胜利道路。无可否认,翼王石达开在西征战争中,为扳回败局,是立下卓越功勋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