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元朝 >

人间巧艺夺天工 - 闲谈马镫的发明渊源(2)

这里要引述一些相关的一些资料:
    什么是马镫?
    长期以来,马镫起源问题之所以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主要因为某些研究者对马镫的概念不够明确。有些学者把马镫出现以前一些辅助上马的东西或骑行时提供简单支撑作用的马具当作马镫。比如:《大英百科全书》认为马镫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就是因为该书把马脚扣也当作马镫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姜椿芳等,1986:559)。马镫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有让骑手踏脚的部分,俗称“镫环”;其二,有将马镫悬系在马鞍上的部分,这部分可以是横柄、镫穿或授鼻。马镫一般采用硬质地材料制作,如木、骨角或金属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者的安全。所以马镫,就是只限于悬系在马鞍两侧,以方便骑马者上马和在骑乘时支持骑马者双脚的马具。
    1:中国对马镫的考古实证:
    中国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这件陶马的双镫是已知马镫的较早实例。
    1965年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2:欧洲对马镫的考古实证:
    欧洲最早的马镫,出土于公元6世纪(比中国发现的整整落后了300年或许有多!)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属马镫为主。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点活动地区是阴山以北的草原,与鲜卑人及北魏王朝发生多次战争被打败之后,柔然人于6世纪沿欧亚草原之路西迁到匈牙利定居。因此,有些西方考古学者认为: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镫传播到欧洲,甚至认为阿瓦尔人的马镫就是中国传统的直柄横穿金属马镫,或者有中国工匠直接参与到为阿瓦尔人制做马镫上来。因此,马镫被称为“中国靴子”。
    3: 马脚扣
    在以往的研究中,马脚扣常被错误地归类为马镫,其实这种马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马镫。马脚扣是指悬挂在马鞍的一侧,起帮助上马作用的马具。马脚扣可以是软质地,如皮革;也可以是硬质地,如木、金属等。马脚扣和马镫在功用上是截然不同的:马脚扣是单只的,马镫是成对的;马脚扣仅仅起帮助上马的作用,骑行时骑马者的脚不能放在马脚扣里,否则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妨碍骑马;马镫不仅帮助上马,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骑行时支持骑马者的双脚,以使骑者在马上容易掌握平衡,以利于人和马的结合。马镫的产生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这种功用,从这个意义来说,马镫和马脚扣是完全不同的马具。弄清楚马脚扣的概念以及马脚扣与马镫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避免因概念混淆而造成对某些马具认定上的错误。
    谈到马镫的起源,许多学者援引南俄契尔托姆雷克巨冢出土的一个希腊-斯基泰风格大银瓶。这个银瓶的图案生动描述了一位斯基泰骑手,他的马鞍垂下一个类似马镫的东西,有学者以为是皮革马镫,或简称“革镫”(Arellt,1934:206-208;格鲁塞, 1991:25)。苏联学者阿让根据这个图案复原了斯基泰人的马具。复原时,他在马鞍两侧各画出一只革镫(Arent,1934:206-208)。其实,这个银瓶图案上只有一个皮带环,而阿让把马鞍两侧各复原出一个皮带环,这是并无根据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帕提亚时代狩猎牌饰同样表现了垂于马腹部的皮带环,也是单独一只。此外,这位骑手的脚根本没有放在皮带环中。由于这些皮革马镫只有单只,只能起上马作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革制的马脚扣。
    4:趾镫
    1857年,印度北部钱德拉河(Chandra River)北岸贡德勒(Gondla)一处佛教寺院内发掘出一个通体饰花纹的青铜花瓶。在这个花瓶的图案中有两名骑士引导的出行队列(Errington,1992:162-l64)。根据图中人物衣饰和图案风格,一般断为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骑士的双脚放在马腹下皮条或绳索状的马具内。在印度桑奇大塔的浮雕上也可见到类似的骑士。这种马具在我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塑像上也有发现,清楚地塑出将大脚趾放在马鞍垂下的皮条或绳索中的情况(张增祺,1997:64-6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