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薛与元代朝政(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04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内廷怯薛臧否和挟制宰相,并不完全由私人恩怨所致,主要是内廷怯薛与朝廷省、院、台机构并存的情况下,怯薛运用接近皇权源头的有利地位和蒙古旧俗的历史惯力而主动实施的。内廷怯薛不仅以皇帝的家臣自居,在皇帝与省、院、台等朝廷权力机关之间扮演承上启下,贯通内外的重要角色,而且似乎在观念上长期把朝廷省、院、台看作汉唐式的“外廷官”。省、院、台大臣顺从内廷怯薛的利益意愿,就可得到暗中襄赞而较长时间地执政当权;稍有违忤,怯薛就会在御前群起而攻之。不可否认,由于怯薛人数上万,内廷怯薛歹与皇帝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那些与皇帝不十分亲近的怯薛人员对朝廷大臣的弹劾,有时也不被采纳。甚至会受到朝廷大臣的报复。例如,世祖朝弹劾权相阿合马的秦长卿就反遭暗算 。但在多数情况下,内廷怯薛都会击败对方,元代宰相等重臣(包括原是怯薛人员者)多半是逐个被怯薛参劾废罢的。而后,又有许多宰臣是由内廷怯薛人员出任接替的。这也可以称为怯薛以内驭外的情况下元代宰相更迭的一个惯例。 (三)介入宫廷政变及其它皇位更迭 元朝时期,由于内廷怯薛和怯薛“根脚”的朝廷大臣掌握着宫廷机务、禁卫及中央军政大权,其中的勋贵还能参与“忽里台”会议,他们在宫廷政变及其它皇位更迭中的作用,也是令人瞩目的。 忽必烈死后,皇孙甘麻刺、铁穆耳争位,顾命大臣玉昔帖木儿、伯颜、不忽木力排亲王“违言”,以遗诏威逼甘麻刺北面事成宗 。不应忘记,三顾命大臣中的玉昔帖木儿、不忽木二人即为怯薛“大根脚”’。 有人认为,成宗死后哈剌哈孙拥立海山兄弟的成功,主要凭籍中书省行政中枢 。实际上,怯薛卫士居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中书省。 第一,当时哈刺哈孙虽居中书省右丞相高位,但朝廷重臣中党附成宗后、阿难答的,大有人在。为首者中书省左丞相阿忽台、平章政事八都马辛、前中书平章伯颜、中政院使怯烈、道兴等。在中书省官员中,哈刺哈孙比较孤立。他拥立海山兄弟的活动不得不转入秘密状态。由于成宗后和阿忽台等“奸臣”、“诸怀诈者”的逼迫,哈刺哈孙本人还违心地签署过拥戴成宗后临朝的中书省公文,表面上赞成了阿忽台等的意见 。《元史》卷一七五《李孟传》说,“安西王阿难答谋继大统,成后为之主,丞相、枢密同声附合”,正反映了包括哈刺哈孙在内的中书、枢密大臣公开场合下的一致态度。另据《元史》卷一一二《宰相年表》,当时中书省十一名官员中,左丞相阿忽台、八都马辛等七名任期在大德十一年正月至二、三月。武宗即位后,此七人或被杀或罢职。这自然是由于他们属于成宗后、阿难答的同党和追随者。换言之,中书省正、副宰相十之六、七是党附成宗后、阿难答的。右丞相哈刺哈孙并未左右和控制中书省。作为行政中枢的中书省,没有积极拥立海山兄弟,而是基本附合成宗后、阿难答的。 第二.《承相顺德忠献王碑》说,成宗“寝疾笃甚”, 哈刺哈孙“入侍医药,出总宿卫,日理机务,诸藩王欲入侍疾,王(哈刺哈孙)拒之。”“守宿掖门凡三月,密执其机”。当爱育黎拔力巴达率少数卫士“入自延春门”时,哈刺哈孙自“东掖来就之”,接应其入诛阿忽台等。其间.哈刺哈孙得以运用的不是中书右丞相的高位,而是身兼怯薛长的宫廷宿卫重权。由于宿卫重权在手及其秘密策应活动,成宗后“深居九重,八玺在手,四卫z之士,一呼而应者累万” ,只能徒有虚名。而王府亲兵稀少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才能毫不费力地进人皇宫,发动政变成功。 简言之,哈刺哈孙的右丞相职位和中书省机构在爱育黎拔力八达宫廷政变夺位中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次政变成功的关键,不是朝廷行政中枢的向背,而在于怯薛人员的“揆以正义,无所回挠” ,及其执掌的宫廷警卫、机务等要害权力。 它如燕帖木儿拥立文宗,也是亲率十七名怯薛卫士“兵皆露刃”,“建大义于禁中”的。显然,在这次拥立中,“总环卫事” 的宫廷宿卫重权又为燕帖木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怯薛近侍总揽宫卫、机务,至关皇位稳固和皇帝个人安危。所以,历朝皇帝总是极力维护自己与怯薛组织的排它性隶属关系,不允许宗王(乃至皇太子)和大汗怯薛官暗中交往 。这种严密防范是有道理的。皇帝对怯薛组织的控制稍有疏漏,就会乱起肘腋。南坡之变,即是突出的一例。 人们在谈论南坡之变时,往往强调阿速卫军的作用,而忽视怯薛卫土的向背。这似乎不很允当。笔者拙见,阿速卫军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它仅是“外应” 。充当内应和凶手的正是英宗怯薛宿卫士和入值宿卫的大臣。乍一看来,拙见似乎与拜住长期担任怯薛长的史实有所抵牾。其实,这种抵牾只是表面现象。就内幕而言,怯薛卫士介入弑英宗不仅证据确凿,而且事出有因。概括地说,拜住主持的新政所引起的蒙古色目贵族内部的分裂和冲突,也波及到怯薛组织。南坡弑君所以得逞,恰在于相当多的怯薛近侍与英宗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恰在于怯薛长拜住无法控制全部怯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