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元朝 >

"英雄之城"固若金汤改写世界史(3)

北水军码头遗迹是宋代原物 
    考古调查获悉:钓鱼城遗址由钓鱼山山顶的环山城墙、南北一字城及南北水军码头组成,现存各段城墙总长约7320米(图二)。山顶环城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内新发现了石照县衙、大草房、范家院子等一批宋元时期遗址。在这些遗址中,钻探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及石质建筑构件存在,应为当时城内重要军政或居住区域。 
    环山城墙沿钓鱼山顶部断崖分布,全长约5810米。城墙按地形修建有马面及排水孔多处,并筑有镇西、始关、小东、新东、菁华、出奇和奇胜等城门,现存这些城门都为石构双重券顶门洞。从石块的砌法看,它们都是清代以后复建的。在镇西门外新发现有南宋咸淳年间“总统戍合军马秦琳”款的题刻,内容与当时抗蒙战争有关,颇有价值。新查明的北一字城墙,从山北的出奇门旁起,顺山势北下,绕经大龙潭和小龙潭溪沟后,直至嘉陵江边至,全长约850米。在北一字城北端西侧的江边,发现了北水军码头的遗迹。北一字城及北水军码头均为未经清代重修的宋代原物。 
    发现蒙古兵攻城开凿的地道 
    钓鱼城遗址西北部,是该山自然悬崖较低,主要靠人工城墙防御的地段。这里自然就成为蒙古(元)军队重点进攻的地方。在这里的奇胜门以北约100米处,调查发现了一段古地道。该地道开凿于砂岩及泥岩构成的山体中,距地表约5米,由主通道、六条短支道及竖井组成,总长度约35米。隧道内填满石块,并清理大量礌石、铁弹片、铁钉及少量宋代涂山窑瓷器残片。考古学家根据这些发现推知:该地道是蒙古(元)军为攻克钓鱼城而开凿的一条地道,因被钓鱼城守军发现封堵而废弃。 
    奇胜门附近古地道的发现和清理,则为考证《元史·宪宗纪》中所载1259年四月,蒙哥率师绕道钓鱼城西北部,“丁酉,夜登外城,杀宋兵甚众”等战役提供重要线索。 
    确认了真正的南水军码头 
    现在习惯所说的“南水军码头”位于钓鱼山南近嘉陵江边的缓坡之上,东、西、南三面临江,“码头”西北挡墙斜上与山顶环形城墙相连。“码头”系在山脚临江处利用原有平缓坡地,外部砌筑护坡条石,内部进行人工平整并填筑黏土碎石而成。“码头”现存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16道石砌挡墙及其上的平台、道路、炮台等遗迹组成。发掘者根据挡墙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将南水军码头分为三期:一期较小,二期稍大,三期更高大。这说明随着战事的日趋严酷,守城者在不断加高加大这处所谓的“码头”。“码头”上有多条道路,其中东北部的斜坡上山道路(编号为道路四)残长78.65米,宽3.40米,坡度30°。左右路面以规整石板铺砌成梯道,两侧有石构的排水沟。由此可见钓鱼城内宋代道路的状况。 
    另外,在“码头”上发现三处卵石堆,卵石大小较为一致,应当是当时抛石机的炮石,而蒙古大汗蒙哥或许就是被这种石头打成重伤的。这处所谓的南水军码头,其构筑形态与码头差异较大而与军事要塞相似,其外水域礁多水浅,不利于船舶停靠,它应当与南一字城一样,是拱卫其间的真正南水军码头的防御设施(图三)。 
    南一字城遗址东距“南水军码头”约400米,自钓鱼山南飞檐洞左侧峭壁据山脊而下,一直伸入至嘉陵江内,与横亘江中的人工挡水堤相连,全长约400米。城墙外(东)侧为一道天然沟壑,更显得城墙高大雄壮。城墙一般在宽2.5米~5.2米、高6.9米以上,但在接近嘉陵江边的缓坡地带,城墙加宽至7.2米~14.3米,最高处达到了10米。城墙的构筑方式和结构特征等与“南水军码头”类似,也是分三次不断加厚加高。城墙内及城墙上发现有女墙、道路、卵石堆、平台及柱洞等遗迹。在南一字城西不远处,发现有用石块倾斜垒砌的构筑物,石构坡台外侧是适宜于船舶停靠的深水区——这才是真正的南水军码头的所在。 
    总之,新发掘的南北水军码头和一字城遗址是钓鱼城遗址未经后世重建的南宋石构,它们的垒砌形态和建造工艺为今后辨识钓鱼城及其他山城的南宋石构遗迹提供了标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认识这些山城的本来面目。新发现并确认的南宋真正的南水军码头遗址,纠正了过去将南一字城的西墙南端构筑物当作水军码头的误解,对于认识南一字城的功能和当时一些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无疑很有帮助。 
    重新认识 
    新的考古发现 
    仅是遗址一隅 
    作为宋蒙(元)战争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钓鱼城遗址由于数百年来人为的破坏和修建,某些历史信息已经发生了混淆,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来重新揭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表示:这次钓鱼城南宋码头和一字城的勘察与发掘,是钓鱼城遗址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钓鱼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只是围绕这座重要山城遗址一隅开展的考古收获。如果今后能够继续开展钓鱼城城内的考古工作,定能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纠正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从而推进宋元之际这段重要历史的研究,并为该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案的修订提供正确的基础资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