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征伐:影响整个世界(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29 华声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蒙古人的世界征伐,以建立数个大的汗国,实现所谓“鞑靼人的和平”告一段落。蒙古人的世界体系亦自有其特点,如各汗国之间依靠“兄每弟每”的关系,连接起数条通畅的道路沟通商贸,促进中国技术(火药等)的西传。但事实上,这样的“和平”是建立在野蛮征服、严酷统治众多民族的基础上的,只会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强烈反抗。短短百年之后,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起义中,这个“体系”被彻底摧毁,但不可否认,这一段历史给被压迫民族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俄罗斯近代一些落后野蛮的制度(农奴制、夹鞭刑等)就留有蒙古习俗之残迹。中西欧国家由于蒙军的回撤(恰逢蒙古可汗的去世)免遭一劫,但他们亦如惊弓之鸟,“东方”给其的印象成为了野蛮落后的代名词,直至近世西方国家亦常有人以此为借口鼓吹种族优劣论。本人以为,中国人(汉人)强烈的排外情绪,亦始于蒙古军的南侵。古代的中国人并无太多的惧外、避外、排外情绪,孔子在失意之时就曾打算迁居九夷。(见《论语·子罕》)直至唐宋,中国人对待外来文明,一向可谓兼容并蓄。唐代中国文化吸收了数不胜数的外来成分,唐人对“蕃客”和留学生持欢迎、接纳的态度。当时在首都长安和全国各地,有大批的“蕃客”经商定居,大批留学生慕名而来,甚至其中有出色者应考中第获得官职。唐政府甚至允许外国人享有法律上的自决权。唐《永徽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是后来明清法律所不曾有的,体现了唐人尊重外国人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中外交往的频繁。宋代继承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南宋时代,为了繁荣经济,在东南港口设法招揽外商,进而规定华商若能招徕一定数量的外商即授予相当官衔,这也是以后历代所不曾有的。历史上,唐宋的兼容并蓄与明清的闭国排外形成鲜明的对照。本人以为,这与蒙古人的南侵有不可分的关系。尽管在此之前中原也曾受到数次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直人等)的侵袭,但其规模相对而言尚不大(在蒙古之前尚无占据江淮以南者),其破坏性相对而言不算严重——辽金君主在南下时大都怀着钦慕中夏文明的心态和称帝中原的野心,自然就要有所顾忌。而十三世纪前期蒙古人的南侵,均是兵分数路,使用重装骑兵作战,杀伤力和破坏性极大。再者,蒙军南侵初期意在劫掠,以后虽也占领州县土地,但采取却是将农田改成牧场,将农民驱逐或掳略的手段,而其屠城旧制也迟迟未废。仅以四川一地为例,据史料记载,在蒙军南下前四川原有人口超过1300万,经历蒙军大肆烧杀,仅存85万人!当时著名的刻书中心眉山毁于战火。汉族是一向以农耕经济为主,重视传统的民族。蒙军的瞬间毁灭不仅仅是汉族人民生命财产上的灭顶之灾,使汉地经济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也给汉族民众在思想上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使汉族人深切感受到外来力量的可怕,天长日久,这种恐惧感蔓延成为对整个外来文明动辄产生恐惧与排斥,现在看来是不足为怪的。虽然一统中夏的忽必烈汗死后仅数十年,蒙古皇帝就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起义中兵败北逃,但汉族人心中的惧外、避外、排外的思想却延续下来,极大影响了以后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千年易过,蒙古人世界征服的罪孽难消!蒙古帝国终究成为了历史,其建构的世界体系也随着各个汗国的陆续灭亡而不复存在。在帝国的遗址上新的民族国家纷纷诞生。但是,蒙古人留下的痕迹是如此深刻,如此使人难以忘怀。故而,当旧的一叶翻过去时,总有人致力于回过头去探究,搜寻有意义的东西——历史的魅力或许就在发掘与探究本身。这也是《世界征服者史》的意义所在,就像照相机一样把那一段沧桑定了格,永远展示在后人面前。当然,还有更多的史实遗落在那儿等待着有心人的采撷。历史永远等待着后人的开拓! (评述十三世纪蒙古军的世界征伐及其影响——读(波斯)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作者:薛理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