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蒙古部落概况:征服世界者的起源(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48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蒙古地区,自古以来是诸游牧部落的活动场所。自夏、商以来,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没在这块广阔的草原地带,各部族和部落的兴衰、更替的历史,直到13世纪初才告结束,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 至于蒙古民族之族源,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出自东胡。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公元前3世纪末,形成东胡人的部落联盟,与匈奴为敌,不断向西侵袭。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时,匈奴遂强,东袭东胡,破灭东胡各部,大掠其民众及牲畜。东胡各部均受匈奴人统治达3个世纪之久(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末)。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势力衰落。乌桓、鲜卑乘机而起。 乌桓、鲜卑是东胡人的后裔。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破灭东胡以后,一部分东胡人居于辽河流域的乌桓山,一部分居于潢水流域的鲜卑山,故称乌桓、鲜卑。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年),汉朝击破匈奴,北单于出走,鲜卑人转徙到该地居住。匈奴余者10万余落,皆自称鲜卑。鲜卑至此便强盛起来,到2世纪中叶,即檀石槐统治时期,据《三国志》描述:"尽据匈奴故地",占据"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广大地区,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各部首领割地统御,各有分界。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军事联盟也随之瓦解。 根据考古发掘与汉籍中记载的有关鲜卑人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也基本证明蒙古人与鲜卑人有渊源关系。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五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按语言学家从语系方面的推论,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三十姓达恒可能是紧邻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塔塔尔〔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 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这和拉施特《史集》记载的蒙古历史传说也基本吻合。传说曰:"大约距今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为蒙古的那个部落,与另一些突厥部落发生了内讧,终于引起战争。据值得信赖的贵人们〔所转告〕的一则故事说,另一些部落战胜了蒙古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达其间外,任何一面别无途径。在这些山中间,有丰盛的草和〔气候〕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叫额尔古涅-昆。"额尔古涅-昆意指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山林地带。 随着蒙兀室韦部的逐渐强大,内部又产生出许多新的分支。这些分支各有各的名号,室韦这一称号逐渐消逝,到12世纪以后,为蒙古诸部名称所替代。 "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蒙古" ("蒙高勒" mon-gol)一词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蒙古部,最初只是一个包括捏古斯和奇颜两个氏族的小部落。他们在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山林地区生息繁衍,大约经过400年时间,部落才逐渐兴盛起来,从原氏族部落中分出若干分支。各个分支以某个名称著称,并单独成为一个斡巴黑(氏族)。当他们走出额尔古涅-昆时,已经分出70个分支(灶)--斡巴黑。这70个斡巴黑被称为"迭尔勒勤蒙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