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北宋军校雷声大雨点小 毕业生大多抓小偷忙税务


    学校培育学生,特别是现代高校教学,一般要有教学规划,其核心是一个“需”字,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毕业生走出校门,就业时选择工作,也讲究专业对口,才能学有所用,施展所学,这都是常识。但这种常识,在宋代却几近玩笑。
    紧锣密鼓办军校,雷声很大。
    宋代统治者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知道积极健全选拨人才的机制。文科就不说了,宋代以武立国,却一直重文轻武,治国完全依靠文臣,因此文科选拨人才的机制确乎无可挑剔。到了任宗时期,西夏李元昊反叛,边将屡败,这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极大忧虑,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拨,随即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范仲淹、富弼等人的建议下,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二十一日,仁宗下诏置武学(军校)于“武成王庙”,将文事与武备并立,开始大规模培养军事人才来增强军事力量。但自其建立以来,却遭到许多儒家士大夫的责难,他们认为:“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裴度等,岂尝专学《孙》、《吴》?立学无谓,故亟罢之”。于是出现了“英豪”之士耻于就学的怪象,入军校学习者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情形,范仲淹等人不得不承认“傥久设此学无人可教,则虑外人窥觇,谓无英材于体,未便”,再次建言武学“不须别立”。八月二十四日,仁宗下诏“罢武学,改教授太常丞阮逸兼国子监丞。其有愿习兵书者,许于本监听读。”庆历武学仅开办95天便宣告失败。此后,吴育、胡瑷等先后均提出再建军校,胡瑗甚至还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但均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以后,王安石开始变法,军校重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王安石针对教育文武异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端,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大力主张恢复军事教育,并将其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枢密院上书中亦讲道:“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将帅之任,民命是司,长养其材,安得无素?洪惟仁祖,尝建武学。横议中辍,有识悼之。国家承平,及此闲暇,臣等欲乞复置武学,以广教育,以迫成先朝之志。”
    王安石及枢密院的建议,得到了神宗首肯。六月二十七日,神宗下诏开始张官养士,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此次中央军校再立后,遂成为宋代定制。为便于它的推行,政府还仿照文科有中央和地方官学支持的做法,开始在地方也设置武学,规模空前。宋徽宗崇宁年间,还进行过第三次大规模的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未废。
    毕业生不少,却大多学非所用,没有“下雨”。
    我们知道,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功能是为政府培选将帅,上战场带兵杀敌。你让军校的毕业生带兵打仗还行,让他去搞行政,恐怕就不如政法大学的学生;让他去做警察,自然也不如警校的学生。这就叫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所学,是个常识。
    北宋兴办军校,前后经历三次,规模都不小,特别是熙宁和崇宁年间的两次,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均堪称空前绝后。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全国“诸路所任武学教谕共二十四员”,也即起码有二十四个州县设立了相当于军校的培训机构。按时间推算,到宣和二年(1120年),大约过去了八十年,得培养出多少毕业生呢?没有详细的数字记载,但人数应该不少。而培训效果呢,时人称累年“颇见就绪”,可见人才还是出了不少的。
    但在实际当中,常识成了摆设,朝廷对军校毕业生很少重用。赵炎查阅了当时的一些资料,只有武学上舍生员曹安国被朝廷认为“材略可用”,刘贯被推为“异等”,分别诏其“依得解人例,赴秘阁再试”,“与三班差使侯武学谕,有阙与差”。其他历年的毕业生基本未对国防建设发挥过作用,可见北宋兴办军校是雷声大、雨点小。
    那么,这些军校毕业生最后都分配去了哪里呢?绝大多数情况下,朝廷会安排他们担任寨主、监押、三路巡捡、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使等职。我们仔细了解一下这些职位都干些什么,就可以发现什么叫学非所用了。
    寨主,职掌招收土军、阅习武艺、防盗、捕盗,由閥门祗侯(从八品)等小使臣差充,序在知寨、寨官之下。监押,此处主要指县、镇、城、寨、关、堡、津等所设下级兵马监押,主要掌管本部所辖屯驻、兵甲、训练、差役之事;以寨兵马监押为例,其职位尚在寨主之下,因功方可迁为寨主。巡检,为供奉官(从八品)以下小使臣所任之职,北宋中叶以后主要用来维护地方治安。经略司教押军队,为训练军队的下级教官。准备差使,则是用来安置未补正武人的职务,以供枢密院派遣临时差使之用。
    这些还都是中央军校之分配情况,地方州县军校的分配则更差,毕业生们往往被授以榷酤、征商等职,以负责地方酒税、商业税等课税的征派。
    从中不难看出,军校毕业生不但所授官职极低,而且基本上都是当警察抓治安、当教官训练军队和专职税务员等等,根本与军事没有任何关系,很少直接统兵效命疆场。难怪清代顾炎武先生说:“靖康之变,不闻武学有御侮者。”(赵炎 专家博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