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41 光明网理论 佚名 参加讨论
余 论 在当今世界,文官从最高层面上决定国家军事战略和统帅军队,已是西方及众多国家的重要体制之一。毫无疑问,这种体制避免了军队将领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一种进步的制度。但是,在具体决策军事、管理军队,特别是在战场上,统军和指挥者依然是专业的军事将领,文官并不干预其行动。这又保证了军事战略和战术实施的专业性、准确性,防止了非专业人员操作带来的失误。 反观漫长的中外古代历史,虽然各个国家先后存在不同的军事体系,但将领统军和指挥作战的原则大致相同。中国在 先秦时期,已号称“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59]现代学者对此指出:在国君之下形成以相、将为文武首脑的官僚队伍,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战争技艺,也便于把权力集中到国君手中[60]。古代兵圣孙子则对“将”的角色如此评价:“夫将者,国之辅也,”“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61]这都说明专业性的将领在统军和指挥作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武力因素在各国维系统治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军事将领还往往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于操纵政局、改朝换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北宋时期,高度膨胀的专制皇权与文官士大夫集团在政治上的结合,遂 逐渐造就出 文臣从中央控制军政到地方直接统军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军事指挥体制 。其结果是来自武将群体对中央集权、专制皇权的威胁消失,但懵懂兵略、缺乏战场经验的文臣指挥作战,既弱化了军事将领的能力,无疑更严重地被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如 三川口之战后,新任知延州张存拖延赴任帅职,“乃云素不知兵,且以亲年八十求内徙”[62],实在是未经战阵的文人恐惧战争的自然表现。这便不能不导致边防上陷于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北宋后期,又出现了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的现象,即增加了骄横、无能的宦官的恶劣作用,只能更加重了原有流弊的危害。 作者:陈 峰 注释: [1]关于文臣统军的问题,王曾瑜《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中州学刊》1984年2期)一文有专门论述。北宋末宦官干政的问题,则在许多论著中都有涉及,由于此已为众所周知,这里便不加列举。 [2]参见拙作《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 以文驭武方针》,《历史研究》2001 年 2 期;《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安徽师大学报》 2001 年 3 期等。 [3]《靖康要录》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本)。 [4]司马光:《乞罢将官状》,《司马光奏议》卷 32,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校点本。 [5]《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中华书局 1977 年校点本。 [6]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五《官守志二》,四库本。 [7]《宋史》卷二二《徽宗纪》,中华书局 1977 年校点本 。 [8]刘挚《上哲宗论祖宗不任武人为大帅用意深远》,《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五《百官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校点本 。 [9]《宋史》卷二三《钦宗纪》。 [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熙宁八年十二月辛亥,(以下简称长编)。 [11]《长编》卷二七三熙宁九年二月戊子。 [12]《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五月九日丙寅引《北征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影印本。 [13]《宋史》卷三五二《王安中传》。 [14]《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5]有关例证见《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秦翰传》、卷四六七《宦者二·杨守珍传》等。 [16]《长编》卷二五〇熙宁七年二月辛卯。 [17]《宋史》卷四六七《宦者二·李宪传》。 [18]《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三~二五 。 [19]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 [20]《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三。 [21]《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靖康元年八月二十三日丙辰引《中兴姓氏奸邪录》。 [22]《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宣和四年四月十日戊戌、卷六宣和四年五月十三日庚午。 [23]《铁围山丛谈》卷六。 [24]《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五月九日丙寅引《北征纪实》。 [25]方勺:《泊宅编》卷五;《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三·童贯传》。 [2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辛卯,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1937 年。 [27]《宋史》卷二二《徽宗纪》。 [28]《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六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戊辰。 [29]《宋史》卷三五七《何灌传》。 [30]《杨时集》卷一《上钦宗皇帝书·其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点校本 。 [31]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辛卯。 [3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辛卯。 [33]《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十二月丙寅。 [34]《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三月戊寅。 [35]《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 [36]《宋史》卷三五一《郑居中传》、《林摅传》。 [37]《宋史》卷三五三《孙傅传》。 [38]韩琦:《乞陕西仍分四路各依旧职责》,李之亮、徐正英校笺《安阳集编年笺注》之《附录一·韩琦诗文补编》卷二,巴蜀书社2000年 。 [39]王称:《东都事略》卷五四《夏竦传》,四库本。 [40]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三,中华书局1989年校点本;《宋史》卷三〇〇《杨畋传》。 [41]《宋史》卷二八八《范雍传》,卷三二五《刘平传》;《 涑水记闻》卷一一。 [42]《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 [43]《长编》卷一五〇庆历四年六月癸卯。 [44]周煇:《清波杂志》卷二,中华书局 1994 年 校点本 。 [45]《宋论》卷四《仁宗》,中华书局1964 年 。 [4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庚子,卷五建炎元年五月戊午。 [47]《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三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癸酉;《宋史》卷二三《钦宗纪》。 [4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庚子,卷一建炎元年正月甲寅。 [49]《杨时集》卷一《上钦宗皇帝书·其三》。 [50]《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四日已巳,卷六七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五日丙午。 [51]《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五月九日丙寅引《北征纪实》。 [52]《杨时集》卷一《上钦宗皇帝书·其一》。 [53]《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三·童贯传》。 [54]《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五月十三日庚午。 [55]《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宣和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56]《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 [5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辛卯。 [58]《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六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59]《尉缭子·原官篇第十》,四库本 。 [60]杨宽:《战国史》(增订本)第 221、2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孙子·谋攻篇》、《孙子·作战篇》,四库本。 [62]《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八月庚戌;《宋史》卷三二〇《张存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