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土家族的交响乐”——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打溜子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打溜子的起源
    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从现今“月蚀”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当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庆兴,大家敲起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瓢、钵等“家伙”,故至今,土家族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进入铜铁器时代,大约才换成了铜铁“家伙”。锣、钹这些乐器的使用,显然是很晚的。从打的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摸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
    打溜子的艺术特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溜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特征:
    (1)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
    (2)节奏清新明快,节拍变化频繁。乐曲多以一个板式为基础,间以各种节拍变化,乐曲段落的起承和节拍变化常用1/4节拍转换,流畅自如,具有稳定感而又不乏趋动性。
    打溜子的辉煌历程
    1998年,仁和坪镇船山坪村“打溜子”第一次走出土家山寨,走进湖北电视台《人物春秋》栏目。
    2001年获全省首届楚天蒲公英音乐金奖。
    2002年“打起溜子迎稀客”在宜昌市首届中老年人文艺调演中获金奖。
    2004年在江苏南京参加“全国少儿蒲公英大奖赛”,获银奖。
    2007年南河锣鼓入选五峰中小学校本教材《凝视五峰》。
    2008年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表演。
    2008年参加全县民间艺术调演获金奖。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09年打溜子艺人简伯元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被邀请参加澳门元宵庆典。
    土家族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民族文化标本之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