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敢死队:汉帝国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3)
http://www.newdu.com 2025/01/24 03:01:54 历史帝国 佚名 参加讨论
“陷陈”战术的出现和应用,还和当时军事思想与阵形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战国军事家极力提倡利用敌阵未定、混乱移动时进行攻击,以便减少牺牲,取得更好战果;而把阵形不稳固看作兵家大忌;并将其作为作战原则写进兵法著作,奉为经典。另一方面,在敌军布阵已毕的情况下,军事家们认为,破坏其阵形是获胜关键,敌军的崩溃往往是由战斗队形混乱引起的。《尉缭子·制谈》认为,进攻破阵有三个步骤:“金鼓所指”,发出攻击命令;“陷行乱陈”,突破打乱敌人的战斗队形;“覆军杀将”,消灭敌军及其将领。在进攻敌人坚固的阵列时,旧式的横排方阵平推前进被认为是低效率的战术,见《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孙子曰:‘其阵无锋也。’”即应该用精锐兵力实施突击。 战国军事家还创造出适应“陷陈”战术的纵队进攻队形。商周及春秋前期阵法比较简单,主要是方阵和圆阵两种,分别用于攻击和防守。战国时期由于兵器装备与指挥艺术进步,以及作战环境复杂化,阵法种类剧增,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如《孙膑兵法·十阵》:“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并论述了各种阵法的特点、性能和运用情况。其中“锥行之阵”是适应“陷陈”突击的纵队阵形,也就是作战正面狭窄而有纵深的、机动灵活的战斗队形,它可以集中兵力和武器装备对敌阵某个局部进行攻击,形成明显优势。孙膑解释道:“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即用于突破和截断敌阵。他还对该阵法的构造和作用进行详细说明:“锥行之阵,卑之若剑,末不锐则不入,刃不薄则不@③,本不厚则不可以列阵。是故末必锐,刃必薄,本必鸿。然则锥行之阵可以决绝矣。”是说这种阵形譬若宝剑,剑锋不锐利就无法刺入,剑刃不锋利就无法砍杀,剑身不厚实容易折断,无法用于格斗。所以部署此阵时,前锋部队必须精锐勇猛,两翼部队必须灵活机动,后续部队必须兵力雄厚,这样布置的阵势就可以突破和截断敌阵了。 “锥行之阵”和纵队突击战术的出现,就意识形态而言,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军事理论认识的深化;从物质基础来说,则是当时军队装备新式武器的结果。战国时期,锋利坚韧的钢铁兵器取代了钝拙的青铜兵器,其杀伤力和防护性能获得了显著提高。它们为“陷陈”战术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与保护手段,使少数勇士能够在矢刃交加之下突入敌阵,打乱对方的作战队形。像《吕氏春秋·贵卒》所载的中山力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为后续部队进击开辟道路,从而取得战斗胜利。 3.执行危险任务的敢死队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名为“陷陈”的精锐部队。《六韬》卷6《犬韬》在讲述“练士之道”时,曾说应该根据作战需要和士卒特点,将其分别编成若干小分队:“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之士,聚为一卒,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然后再进行训练。并且强调说:“此军中服习,不可不守也。” 《吴子·图国》也谈到在国中选拔、招募勇武之士,组编成精锐部队,用来执行突围、攻城等危险作战任务;并列举了春秋时期的事例:“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军,必料其民。”秦穆公的精锐部队是否以“陷陈”为名?是否有三万之众?春秋文献无徵,尚待详细考证。但是书中所言选募精锐部队执行特殊任务的情况,应视为战国军队组织的真实反映。 《商君书·境内篇》提到秦国军中选编的类似队伍,称为“陷队之士”;朱师辙《商君书解诂》注曰:“陷队,勇敢陷阵之士,即今之敢死队。”“陷队之士”每队若能斩获五颗首级,便赐每人爵位一级。如果战死,其爵位可由家人继承。若有人畏缩不前,就在千人围观之下,处以黥面、劓鼻的重刑。 敢死队之类的编制,早在商周时代已经存在,如《吕氏春秋·简选》和《尉缭子·武议》中都有记载。但是当时尚未采取“陷陈”的纵队突击战术,“死士”们多聚集在中军,以保护国君或将帅的安全,随同方阵进攻。像春秋“韩原之战”时,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有赖“推锋争死”的岐下三百野人奋勇突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战略时期的敢死队以“陷陈”或“陷队”为名,显然是以执行冲锋陷阵的任务为主,如孙膑所言:“纂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但也包括攀城、突围等危险战斗。 汉代的“都尉”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驻军长官。秦及汉初,各郡皆设尉一人,作为郡守的副职,主管当地军务与治安,汉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后武帝置三辅都尉、关都尉,以及掌管屯田事务的农都尉,主蛮夷降者的属国都尉等等,都是地方守备部队的长官。东汉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九年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后世“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两汉郡国的常设都尉,其称呼多带有辖区的地名,如泰山都尉、上河农都尉、张掖属国都尉等,“陷陈都尉”显然不属此类。另一类是作战部队中的武将。此类官职起源于战国,见《史记》卷73《王翦列传》:“(楚兵)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秦朝建立后,军中亦有此职,见《史记》卷95《樊哙列传》:“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汉代作战部队里的都尉与校尉是将军、将属下的中级武官,分掌军之一部。与郡国都尉不同的是,其官职前往往冠以所辖兵种名称,如车骑都尉、骁骑都尉、骑都尉、长铍都尉等等。汉代的敢死队员也称“陷陈士”,执行突击敌阵任务的精锐分队“号为陷陈营”。由此看来,“陷陈都尉”应与“陷陈”的第三种含义有直接联系,是专门率领“陷陈士”的武官。据《三国志》卷17《魏书·乐进传》载,东汉兴平元年曹操领兖州牧,任命乐进为陷陈都尉。同书同卷《于禁传》亦载:“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按曹操此时既为汉臣,其部队组织、官职应为汉制,他所设置的“陷陈都尉”自然是沿袭东汉的军事制度,故与上述建武十年弩机铭文所载官名相符。这一官职应是在战时临时设置,有别于边郡都尉、属国都尉等常设的地方军事长官。建武十年天下未定,多有征伐,特别是东汉政府与蜀地公孙述、陇西隗嚣父子的战斗已持续数岁,这年八月刘秀亲率大军征讨陇西,至十月隗纯降汉才班师回朝。弩机铭文中的陷陈都尉马士,《后汉书》不载其名,事迹无考,很可能是刘秀对公孙述或隗嚣作战中率领敢死队的一位武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