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西汉中期大规模的边防防御建设(1)


    一、西塞的修筑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随时防备匈奴的袭扰,令蒙恬在原来秦、魏、赵、燕等国旧长城的基础之上,修筑了一条“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新长城。秦长城的许多部分,在汉代还较为完整地保存并继续发挥作用,当时人们称它为“长城”或“故塞”,成为汉初抗御匈奴南下的重要边防设施。早在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时,高祖就曾令人“缮治河上塞”,不久又修筑“辽东故塞”,这些都是对秦长城的重新缮修。直至反击匈奴的战争开始之后,汉武帝继续对秦长城加以修缮利用。元朔二年(前127年),汉军收复了“河南地”,卫青奉命“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根据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这次修缮并非都是对秦时长城的简单整治,有一些地段还是新筑的。这些新筑的地段,与秦长城相比较,位置向南推移,如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汉长城,距秦长城竟有数百里;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陕西神木、榆林诸县之北的榆溪故塞,卫青又“广长榆”,把旧日通过大规模种植榆树所形成的一道边塞加长加广,大大增强了汉军在这一地区的防御能力。可见此次修缮秦长城的范围并不局限在“河南”一地。
    然而,随着反击匈奴战争的不断胜利,仅仅依靠维修和利用秦长城,已经不能满足汉朝的需要。因此,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至天汉元年(前100年)这12年间,西汉王朝又先后组织了七次大规模修筑边塞的行动,兴建起了长达2000公里左右的新的长城,当时人不以“长城”名之,而是统称为“塞”,或称这些边防防御工程为“障塞”、“城障”、“列城”、“外城”、“亭障”、“亭塞”、“享燧”等等。这些障塞亭燧及边墙,大体上可以分为“西塞”、“居延塞”和“塞外列城”三部分。
    所谓“西塞”,是古人对汉朝在占据河西走廊及开通西域过程中所修筑的防御工程的通称,因地处秦长城之西而得名。
    西塞的东部起点,是金城郡的令居,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
    由此逶迤而西,直至敦煌郡的玉门关。其直线距离约为950公里,折合汉里约为2375里,它的修筑,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十月,汉将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数万兵士击溃了叛乱的西羌;同年秋,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数千里,对河西地区进行了最后一次扫荡。与这些军事行动密切配合,汉朝“初置张掖、酒泉郡”并调发“数万人渡河筑令后”。这既是西塞建置的开始,也是西汉王朝第一次大规模地兴建新的长城。
    据《汉书·张骞传》注引臣瓒之说,此次修筑的边塞,始于令居,止于酒泉,大约是从令居北行,经张掖、休屠(今甘肃武威北)、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而折向西行,即从北纬37度以南,沿东经103度以东向北行,至北纬39度以南折向西,经日勒、删丹至今张掖;然后又自张掖沿甘州河(今黑河上游)东岸西北行,经今临泽、高台、稹夷营而至毛目(今甘肃鼎新),再折向西行至酒泉,全长的直线距离约为450公里。
    这段汉长城,可称为“西塞东段”,它的修筑,有利于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局面,使西汉王朝初步实现了隔绝匈奴与西羌交通的战略构想,同时也使汉朝在军事上开通西域成为可能。
    西塞修筑的第二阶段,始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在此前一年,为保护汉朝的西行使者,同时也是为了在西域的东部取得一个足以支持西域诸国亲附汉朝的据点,汉王朝发动了楼兰之役。在攻破楼兰、姑师之后,汉军“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据《史记·大宛列传》及《汉书·张骞传》,玉门亭障始自酒泉,元封四年所筑。此处的玉门即玉门关,乃指玉门都尉治所而言,在敦煌郡治敦煌之西。
    此段汉长城,可称为“西塞西段”,它起自毛目以西,先沿北大河(今临水)至三墩西北,临水于此折而南流,长城则自此向西,直至酒泉西北营盘堡北,又傍疏勒河向正西而行至玉门关,全长大约500公里左右。
    长城的西延,实际上是汉朝兵威西渐的一部分,它既是汉朝用兵西域第一阶段的战果之一,又对此后汉朝继续经营西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后,汉朝西筑亭障的行动仍未停止。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广利逼降大宛,汉朝的亭障又从敦煌、玉门继续向西延伸。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已伐宛,……岁余,……而敦煌、酒泉置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于此事,《汉书·西域传序》则记为“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有亭,……”。“盐水”与“盐泽”,所指略有不同,但其大概方位,均是今新疆罗布泊地区。通过考古调查可见,由营盘(东经87度30分,北纬41度)西北沿库鲁克塔格尔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经沙漠至库尔勒,在170公里以上的古道旁,发现了绵延不绝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库车的西北(东经32度50分,北纬41度30分)为止。这些烽火台的建筑结构,与在甘肃境内的汉代亭燧相同,只是不像敦煌以东那样有长城相连接。这应当就是文献中所说的“西至盐水”的亭障,它的终点。可能是渠犁附近、孔雀河上游的连城。
    这些亭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西塞的发展和延续。它们不仅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构成了交通线和供给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亭障还为汉朝向更西的远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亭障西至盐水,表明当时汉武帝仍有继续向西拓展疆土的打算,只是由于后来国内形势发生剧变,促使汉武帝颁“轮台诏”而改弦更张,西筑亭障才告终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