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将军百战声名裂——泣血说李陵(1)

汉和匈奴的战争是汉朝第一次以举国之力进行的一次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也正是在这次战争的感召下,汉族有了统一的民族概念,(一个民族的形成除了语言文字,关键是要有光辉的对抗外敌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次国运大战中的获胜,使得汉朝名扬天下,成为东方第一强国,可以这么说,这次战争奠定了以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的国运基础。
    先看我们的对手匈奴,史记汉书都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我认为也有可能,毕竟上古时期的民族比较复杂,或许真是也未可知,我们在战国就可以看到匈奴的身影,那时和氐不过这和我们的行文无关,我们不是考古的,匈奴之前的事我们不想关心,我们知道的是在冒顿单于的英明统治下,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零(请注意这个民族,他们后来在五胡乱华的时代是个捣糨糊的角色,就象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鬲昆、薪儣各族,又乘秦末战争中原混乱夺回河套,又在白登险些歼灭汉高祖一军(可以说匈奴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不过匈奴是否会南下吞并中原也是很难说的情况,但是中原会大乱是一定的)。此时的匈奴已经不是被李牧和蒙恬打到到处乱跑的匈奴了,(秦末的战乱确实是让中原大伤元气。)现在的匈奴已经是东方第一强国,从地域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匈奴的地域包括原苏联的亚洲大部,蒙古,我国新疆(那时的西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至于兵力,控弦之士三十馀万,我们就当作装甲师三百万部队(我可觉得匈奴的三十万骑兵比装甲师三百万强多了)吧。不过匈奴虽然是当时的第一强国,但是也有极大的缺陷,匈奴以强大的骑兵立国,但是这种军事抢掠为基础的草原部族虽可扬威一时,但是经济基础太过单薄的他们不能持久,这几乎是所有游牧民族的通病,一旦中原和他们断绝贸易,他们就不得不依靠抢掠来生存,这又必然导致中原的反击。
    话说回来,白登之围后,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是用和亲来维持着,这种关系对于汉朝是极其不利的,虽然还没到达属国的地位,但是处于弱势是一定的,匈奴也没把和亲当回事,想抢劫就照抢不误,惹的汉朝北疆颇不安定,其实匈奴亡汉之心一直不死,至于汉朝也不是白痴,认为送几个姑娘就可以保太平了,北疆还是派出重兵防卫(比如我们马上就要说到的李广),文景时期一直在积累实力反击,在西部北部也有三十多牧马场,一直也在训练骑兵,对于匈奴的反击也只是等待一个人出来振臂一呼了。而这人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后世对他有褒有贬,颇多人认为他穷兵黩武,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汉武帝的错,对抗匈奴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当时北疆受匈奴之苦深矣,全国人在匈奴面前都抬不起头,而对匈奴一战安定边疆,保两汉之后边疆再未有大祸,奠定汉族形成的心理基础,可以说其功不在秦始皇之下,(说实在的我们常说的几个盛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军功,无论是开元还是康乾,军功还是很重要的)就算决策出兵也是小心谨慎,初登位也与匈奴和亲,老年自念连年用兵,下罪己诏,比起隋炀帝三次出兵高丽,不顾民生社稷,要好得多了。不过他为大宛马不惜破坏两国关系,两度用兵(虽然有天朝在西域威信的因素)实在是有些浪费,还有其个人奢侈无度,这确实是他的大缺点。
    言归正传,汉武帝是想与匈奴用兵,但是大多数大臣都认为时机未到,反对开战,(这时虽然也有主和,但是一旦开战,为了汉朝基业主和派也是浴血奋战,这是单纯的政见不同,比其后来的为求和不惜杀自己的国内大臣那些人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过马邑一役失败使得两国争端再开。(马邑一役是可惜了点,假若布置详明,歼灭匈奴十万兵马和匈奴,如李牧当年,也就事半功倍了。)总之,由汉武帝发动的汉匈战争开始了。
    说汉匈战争就不得不说李家,李家三代为将,实在是悲情家族。先说李广,其人自报从军(古代自愿从军的不多,尤其是小兵,罪人充军很多。李广这是为了一番功业从军)武艺出众,看史记上说他“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有所嚰陷折关及格猛兽”外人评价他“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对匈奴大军镇定自若,杀其将,自己却全军而退,被擒后却逃出生还,实在是一个传奇人物。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匈奴人怕他,汉文帝也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谁知,李广的一生是如何的悲情,少时大多守边,没立功机会,到了年老汉武帝和匈奴开战。第一次分兵四路出击,他遇到匈奴主力,全军被擒,自己逃出,获罪,用钱赎罪。(汉朝战罚严酷,胜封侯,败下狱,但是人才却不见少,也是秦汉一代,英雄竟出,多为舍生忘死之辈)再后又被用,任后将军,郎中令在右北平以四千对匈奴四万,李广与子李敢奋勇杀敌,等到援军,解围,但是此战李广一军伤亡惨重,没有得到赏赐。再后随卫青再出击,因失道,被卫青责怪,愤而自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