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汉武帝的将将术 (2)


    李广自杀了,很复杂的原因,对李广而言,自己这一生是相当不得志的,虽然得到了飞将军的美誉、得到了军士们以死相报的爱戴、没有封侯但也做到了郎中令的高官,但是李将军的志向不在于斯,他渴望的是,能得到一只数量充足的精锐部队,痛痛快快地跟匈奴人打上一仗。而现在等待他的,是书吏繁琐的审查,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贬为庶人,他不会再得到打仗的机会,因为匈奴人都被霍去病打跑了,即便不打跑,自己大概也不会再被启用了。追求一生的目标没有了,空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他只能愤而自杀。
    李广死了,有人会很高兴,但不会是卫青,汉武帝也不会高兴。卫青从此担上逼死李广的罪名,对于卫青这么一个追求做完人的将军来说,他知道自己的历史上会留下很大一块污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他怎么可能高兴。汉武帝嘛,他是个死要面子的人,本来一场风风光光、功勋彪炳的大胜仗,多少因为一员大将的自杀而蒙上一丝阴影。汉武帝虽然可能埋怨李广给他添堵,但似乎他对李广还真没怎么记恨,李广儿子李敢事后不久因功封侯,而且汉武帝还命他继任郎中令一职,如果他真的讨厌李广,李敢是不可能接替这个职务的。至于后来汉武帝替霍去病掩饰射杀李敢一事,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事情,跟汉武帝对待李广的态度关系不大。硬把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跟李广的失意对立起来,当然会得出汉武帝不重用李广的结论,但我认为,汉武帝对李广还是很重视的,只是重视程度不如卫霍,这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关系到汉武帝个人的胃口和爱好,而且关系到汉武帝将将方法的方方面面,简单地得出结论,并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而汉武帝的将将术,更令人玩味的是在后来对待卫青、霍去病的态度上。霍去病的确功勋盖世,怎么奖励他呢,这是现在困扰汉武帝的难题,汉武帝对军功上的奖励一向出手豪阔、可不能让别人说自己小里小气,加封加封,食邑一增再增,霍去病还没儿子,要不武帝估计也会给他来个有几个儿子就封几个侯的。但是总归霍去病还年轻,让他继续担任骠骑将军之职,位份仅次于卫青,这是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结果,也比较合理。但是汉武帝走得更远。
    大司马(后改名太尉)本属三公,在汉初是军事最高统帅,但汉武帝在继位后第二年就取消了这个职位,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而漠北大战后,汉武帝重设了大司马之位,让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同时担任大司马,并特意下诏让霍去病品级官俸等与卫青同等。这一举措,表面上的解释可以说:汉武帝要恩赏卫霍二人的功劳,所以重设大司马一职,而汉武帝这时宠爱霍去病到了极点,所以把他跟卫青并列。但是实际的情况更复杂,大司马位置是有了,卫霍二人的权利却并不比这之前多多少,打完了仗,虎符一上交,二人照样只是光杆司令。看了那篇《历史中的经济学》,我大概琢磨到了汉武帝心里的小九九。尽管是外戚,但是将军就是将军,还是需要防着点的。而怎么防,交出虎符没有调兵权,仍然不能充分让汉武帝放心,但是也不能公然做出提防的姿态,毕竟这两个人正是功名最盛之时、也没有丝毫异心的迹象(如果让群臣看出汉武帝对卫霍二人都不完全信任,大家还不透心凉),汉武帝只能做得小心翼翼,不让任何人看出马脚来。他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办法,拔高霍去病的位置,排挤掉卫青的势力。两人并列大司马,谁都知道这多少是有点针对卫青的味道,但是解释嘛可以说是汉武帝宠爱霍去病,不会想到其他方面去。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防备卫青,因为卫青这个人太完美了。这个理由,并不牵强,卫青出道十几年,手下将领都逐渐做到了军中高位,卫青为人又比较仁厚,在部下中很有声望和人缘。而且他在朝中也十分谦和下士,史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录,这样一个贤人,对汉武帝来说,实在是有点危险。所以汉武帝对卫青,长期以来在信任之余,一直还是有所限制。例证1:汉武帝迁徙关中豪族时,卫青替豪侠郭解求情,说郭解家里穷,不够豪族的标准,是不是不用迁徙了。汉武帝居然说:郭解作为一个平民,竟能劳动大将军出面说情,可见他并不穷。后来还是迁徙了郭解(郭解的故事也挺精彩的,呵呵,提一句)。例证2:主父偃刚到长安时,打听到卫将军现在最受皇上宠信,他就去找卫青,让卫青帮忙推荐,卫青跟武帝推荐了好几次,但武帝根本没搭理这茬,主父偃万般无奈之下,大着胆子自己跑到宫门口伏阙上书,早上递进去,傍晚时就被武帝召入了宫(呵呵,主父偃一定怪自己当初摸错了门)。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因为他很清楚汉武帝对武将的忌讳,他跟朝中文人士大夫始终保持距离,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这一次,卫青准确地接获了汉武帝传递出的这个信号,他知趣地开始日日隐退,任由手下离去。他虽然有点伤感,皇帝居然对自己也留一手,但是他小时候的理想只是吃顿饱饭、主人不打他就行,混到现在这个份上,人生足矣,我可没李广那么理想主义。当然啦,卫青的夫人是平阳公主,不作将军了却还是驸马,隐退之后的生活想必还很顺心,这也是他不恋栈的原因。
    权利一旦露出真空,就需要立即填补,填上来的就是霍去病。而汉武帝对这时候的霍去病是十分放心的,一来汉武帝的确是真喜欢霍去病,喜欢之余,信任度当然相应大幅度提高;二来霍去病也很争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之言,恐怕不会只是一时豪语,霍去病这个人,感觉上相当单纯,满脑子想的都是杀匈奴的道道,"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对于朝中文人士大夫,跟卫青的态度一样:从不兜搭。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些缺点,呵呵,缺点,对啊,我说的就是他的缺点,缺点一:年轻,他的资历太短,虽然有无人可比的军功,但是论资排辈的心态古已有之,军中对于霍去病真正服气的不会太多(只有匈奴真正服气,因为霍少的锋利军刀,匈奴人才有切身体会);而且年轻嘛,就意味着霍去病的社会关系网还不会太广,个人势力不会太大;缺点二:就是那些"不省士"的记录,普通士卒对霍少的感情肯定不会像对李广那样深厚,他要想起来造反,不可能有一呼百应的声威。这些作为为将之道的缺点,在汉武帝的眼里,却加大了他对霍去病放心的砝码,所以他对霍去病一宠再宠,恩遇无以复加。霍去病越骄横越不得人心越对他的胃口,而霍去病即便要长什么坏心眼歪心思,也得到他再多长几岁、变得复杂过后,到时候再做计较也还不迟。
    汉武帝的如意算盘打得山响,事事遂了他的心愿。霍去病两年后病逝,在霍去病个人意义上当然是个悲剧,但也不全然是件坏事,至少汉武帝和霍去病这段相知相遇的经典案例,得到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武帝这辈子,欠了很多人的血债情债,唯有在对待霍去病上,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们都说我寡恩薄幸,为人苛酷,霍去病可是个反例哦"。天知道,如果霍去病得以延续天年,他以后会有什么际遇。
    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事事不循常例,所以既能成就非常之功,也能带出非常之祸,在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统治风格下,每个臣子都如水中飘萍沉浮难定,是福是祸,就看各人的运气和造化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