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高博文:评弹界的“吴韵一哥”


    
    高博文
    提起苏州评弹,他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自己与评弹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身着长衫,手执三弦,端坐于台上的他风度翩翩,江南一带的评弹听客们都对他赞不绝口,更赠与他“吴韵一哥”的雅号。他叫高博文,是上海评弹团的副团长、一级演员,一个执着于评弹传承振兴的追梦人。他称自己是“一个从事古老艺术的年轻人”。
    追梦的信念一直是那么笃定
    高博文出生在获取娱乐和资讯方式相对单一的上世纪70年代,儿时的他着迷于收音机里传出的美妙声音,接触评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每天晚饭时分,那优美动听的唱腔、古韵十足的音乐、精彩绝伦的故事总能让他听得如痴如醉。用高博文的话说,那仿佛是生命里难以违背的召唤,拉着他一步一步走向评弹艺术的殿堂。
    在高博文读高二的时候,上海评弹团和上海市戏曲学校联合面向社会招生,他想都没想就去报了名,在200个报名者中,高博文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录取的10人中的一员。他说,那是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激动地见人就说,自己终于能够经常见到崇拜已久的评弹大家了。
    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是崎岖的,然而对于高博文而言,追梦的信念一直是那么笃定。面对90年代初汹涌而来的商业大潮,与高博文一起学习评弹的其他9位同学都纷纷转业了,而高博文却一头扎进团里的资料室,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评弹的录像和录音资料,仔细揣摩老一辈艺术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反复推敲每个艺术家的表演风格。一年多下来,资料室里所有的评弹资料都被他听了个遍。“我对于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做生意也许能够赚更多的钱,但是在精神上恐怕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开心。我无法阻止其他同学离开,但是我不能让这门艺术在我这一辈断掉。” 高博文说,学习传统艺术需要一个“熏”的过程,如今看来,那一年多的辛苦钻研对于自己技艺的提高真的很受用。
    苦心钻研,传承经典
    高博文师承著名弹词演员、评弹作家饶一尘,是传统书目《珍珠塔》的第六代传人。堪称经典的《珍珠塔》曾被几代名角精彩演绎,一代新人要想演好谈何容易。高博文意识到若想在表演上做到有所建树,则不能再以情节取胜,于是他决心将魏(钰卿)、沈(俭安)、薛(筱卿)三大流派的唱腔都学到手,打破门户之见,力争成为这一书目的综合性传承人。高博文得饶一尘魏派嫡传,团内两位苏州评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希安(沈派)和赵开生以及《珍珠塔》的薛派传人薛惠君等前辈也纷纷对其进行悉心指导、倾囊相授。陈希安还将珍藏的一百回手抄演出本赠与高博文,对其寄予厚望。
    高博文不负几位老师的期望,苦心钻研,领会陈希安唱腔的爽脆、饶一尘说表的雅逸、薛惠君弹奏的灵动、赵开生表演的细腻。在实践中,他不仅能将几位老师的表演特色模仿得惟妙惟肖,更能将之融会贯通,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说噱弹唱的风格。“对于评弹传统书目的传承应该保证原汁原味,而找到传统书目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并将其融入表演也十分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让传统书目焕发生机、常说常新。”
    最传统的评弹才最有味道
    在吴语地区,高博文有一批铁杆的银发粉丝,他们对于高博文的喜爱绝不亚于小青年追星,他们常常会组团追着高博文在江浙沪的各个书场跑,上午旅游、下午听书,两不耽误。但是高博文并不满足,“传统的书场码头是评弹的根本,而发展和振兴评弹还应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在我去四川成都、山西太原和北京等地区调研时发现,那里也有不少评弹知音,他们虽然听不懂苏州话,却对评弹所承载的江南文化十分向往,这坚定了我传承振兴评弹的信心。”
    高博文近些年在评弹界着实闹出了一些动静。他与台湾的音乐团队合作,唱出了前无古人的“摇滚评弹”,受到了许多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他尝试把评弹和笛子、古筝等民乐表演相结合,打造的“民乐评弹”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如今,他还计划着借鉴小剧场话剧的表演形式,丰富评弹在说噱弹唱方面的演出效果,酝酿出一台“戏剧评弹”。
    对于这些大刀阔斧的创新,高博文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尝试着做一些探索性的演出,将评弹元素以当代人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并加以传播,目的是为更多的观众接触评弹提供一个媒介、创造一种机会。”高博文说,然而对于评弹演员而言,这种创新是有底线的,即在创新的同时还要能够穿上长衫将评弹长篇说得原汁原味,做到让老观众们满意。
    谨慎地传承经典、大胆地推广创新,高博文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了书场、走近了评弹。当看到许多青年观众因接触了改良评弹对之产生兴趣时,高博文既欣慰又振奋,“当人们感受到评弹的魅力后就会发现,其实最传统的评弹才最有味道。”
    记者 王学思 记者 王学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