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鲁北大鼓艺人跪求传人(2)


    “每种曲艺都有可贵的营养,都应继承发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一度活跃在乡间的村歌社舞慢慢地沉寂下来。社会生活变迁、文化资金匮乏、保护意识淡化,导致大量优秀地方文艺曲种步履维艰。
    说起鲁北大鼓盛行的日子,杨文芝仍颇感自豪:“不管走到哪儿,吃住村里包着,每天还给4块钱。1983年,我们的出场费涨到每天10元,半年下来,积攒了718元,抵上普通庄户人家两三年挣的钱。”
    “然而,时代在变,农村青年多外出打工,审美上逐渐倾向于现代艺术,鲁北大鼓要适当创新。”孙立生说。
    今年,张宝庭夫妇参加由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大赛,第一次把鲁北大鼓搬上电视。决赛时,他们在第一轮意外出局。评委认为,这种曲艺的特点并不突出,和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没有区分开,表现形式没有创新,离时代有一定距离。
    对这一评语,张宝庭并不认同。他说,鲁北大鼓虽然受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冲击,但不是没有市场。“我在无棣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孩子,每次小学生上台演出鲁北大鼓,都获得热烈的掌声。我制作的鲁北大鼓课件《十颂十七大》,荣获滨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每次播放都吸引大批观众。”
    张宝庭说,鲁北大鼓传承难,经费困难是一大原因。因在外地治疗,他花掉的12万治疗费新农合只能报销7000元。家里的6亩地让给弟弟耕种,每年吃药所需2万多元,全靠儿子、女儿供应。他们住的三间土坯房,还是红砖铺地,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机,没什么像样的电器。
    让张宝庭高兴的是,2007年鲁北大鼓被批准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到目前,我只得到过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给的2000元补助。”张宝庭曾想把鲁北大鼓用乐谱记录下来,可自己不会谱子,请人写谱又没有钱,事情只好搁置。
    据介绍,聊斋俚曲队也参加了电视大赛,由8个老人、6个孩子组成。经费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政府的一部分拨款,几位老先生经常去企业拉赞助,仍入不敷出。每次排练,大家只能吃不超过5元的工作餐。所用道具、服装大多由自己设计、制作。为节省几块钱的打印费,大伙不得不手抄乐谱。
    “鲁北大鼓、淄博聊斋俚曲、菏泽坠子书、威海渔民号子等,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艺。对待这些曲目,很多人的保护意识淡薄,认为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自然消亡。其实,每一种曲艺都有可贵的营养,都应该继承发扬。”演员、大赛评委之一丛珊说。
    “保护了地方文艺,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就在颁奖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张宝庭意外接到滨州第四小学音乐老师冯琳琳的电话。电话里,冯琳琳表达了学习鲁北大鼓的愿望。原来,冯琳琳的姥爷是一位传统说书艺人,而她的妈妈从小就对鲁北大鼓情有独钟。看到电视上张宝庭夫妇下跪,冯琳琳决定拜师学艺,完成妈妈的心愿。
    接到冯琳琳的电话,张宝庭非常高兴:“冯琳琳是音乐老师,她肯学鲁北大鼓,就可以传给更多学生!”
    这一幕其实也正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大赛组委会想看到的。3年前,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决定举办全省的地方文艺大赛,呼吁全社会保护珍贵的民间文艺,让广大少年儿童认识、学习、传承传统文艺。
    “媒体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保护了珍稀的地方文艺,实际上就是守住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高立民说,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山东省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在2008年首届比赛和2010年第二届比赛前,两次会同省文化厅、省广电局下发比赛通知。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负责大赛的组织、录制、播出等事宜,不向参赛方收取任何费用。他们还拿出10万元为大赛冠军节目设置了民间文艺基金。首届比赛,山东共有103个县市区、300多个节目、3000多名演员踊跃参与,成为该省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省性地方文艺汇演活动。也就是在此时,张宝庭夫妇的鲁北大鼓被发掘出来,参加了第二届大赛。
    据统计,与鲁北大鼓有相似经历的还有20多个珍稀曲种,像黄河夯号、哈尔虎演唱、蛤蟆嗡小戏、渔鼓、雷琴、渔民号子等,都相继在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上演出。
    “时代在变,我也在不断更新鲁北大鼓的内容。比如,2008年创作《抗震救灾英雄谱》,讴歌模范教师谭千秋、公安消防兵英雄孙国利等人;创作主题剧《惠亲家》;批评重男轻女思想的剧目《抓阄》等。只有革新,鲁北大鼓才能说新唱新,喜闻乐见。”张宝庭说。(马跃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