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纳西族民间舞蹈——打跳


    纳西族“打跳”是纳西族在长期的与其他各民族杂居的历史事件内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是纳西族民间艺术的代表。
    纳西族的民间舞蹈——打跳
    
    纳西族“打跳”的简介
    打跳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流传于丽江县、宁蒗县、华坪县、永胜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
    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子还是在宽广的场坝,只要悠扬的笛声一响,刹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从舞蹈里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无比强大的内聚力。
    纳西族“打跳”的由来
    远古的时候,在祟山峻岭中,居住着许多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部落里,有一户勤劳的农家,母亲早逝,留下五个儿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对儿子们百般疼爱,尽心操劳把五个儿子拉扯成人,五个儿子长成了五条精壮的汉子,老人得到了无比的欣慰。
    后来寨子间发生争斗,五个儿子再也没有回来。父亲悲痛欲绝,一下子老了好多,脸上的皱纹加深了,鬃发变白了,背更弓了,干瘦的躯体露出了肋巴骨,终日思念着自己的五个儿子,为自己孤独的一生叹息着。葫芦树上还挂着几个干枯的葫芦,起风了,风灌入葫芦口“嗡嗡”作响,门前的金竹也在风声中发出了“刷刷”声,好像有一种娓娓扬扬的响声与老人对起话来。
    老人摘下了一个葫芦,砍来了五根长短不一的竹子。挖空了葫芦心,竹竿上烙了洞。掏空了的葫芦是老人熬干了血的心,五根竹竿好比老人心爱的五个儿子,竹竿插入葫芦心,心和心、肉和肉相连了。   老人颤栗的嘴唇吹响了葫芦笙,婉转柔和的乐音是儿子们的话音,和声的共鸣是老人心中翻滚的波浪。
    乡亲们听到了葫芦笙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围拢来,老人吹起了思念曲,再来一调“战斗调”,老人茫然了,械斗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只有无穷无尽的灾难,人们希望安居乐业,老人满怀激情地吹起了“团结调”。人们似乎听懂这团结的心声,大家不约而同的手挽着手,跟随老人跳起了打跳。从此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纳西族“打跳”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慢慢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比如在跳舞时顺时针方向行进,最后一位是吹笛者,他也可在舞圈的中心,没有限制。因此,吹笛者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韵味极浓。纳西族“打跳”是纳西族重大节日中最能表达族人欢快心情的一种舞蹈,同时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