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繁花渐欲迷人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37 中国文化传媒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话剧,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戏剧品种,100多年来,迅速在中国的土壤上成熟起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以电视为首的大众媒体和全社会泛娱乐化的强势挑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国家艺术管理体制转轨的影响,中国话剧演出陷入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窘境,上海话剧那时也经历过一场演出仅有7名观众的悲惨境遇。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上海话剧界的不懈努力,近年来上海的话剧表演艺术呈现出令人乐观的发展态势。这种状态可以概括为:在复苏中稳步向前。 稳定复苏的标志主要有:观众、新作品、票房收入稳步增长。以上海最大的国有话剧团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例,其2005年的观众数为18.5万人,新作品12部,票房865万元,演出场次330场。2007年的观众数为21.09万人,新作品20部,票房1419万元,演出场次480场。2008年的观众数为27.51万人,新作品11部,票房1636万元,演出场次505场。2009年的观众数为30.05万人,新作品13部,票房2161万元,演出场次561场。这一数据表明,上海的话剧市场逐年在升温,而且每年的递增幅度都相当可观,话剧演出票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观众自己购票。 戏剧制作和机构呈现多元化。1949年以后,中国的话剧团体一直只有国有剧团一种体制。上世纪90年代中上海开始出现现代人剧社这样的民营剧团,但数量很少。发展至今,情况有了很大改变。目前上海话剧有两个体制。一是国有机构,主要为3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团。二为民营剧团,数量越来越多。以现代戏剧谷2010年秋冬演出季受理申请资助的50个剧(项)目为例,民营剧团的话剧制作达20台,可见比例之高。上海现代人剧社和可当代艺术中心都已长期租赁了固定的演出剧场。 演出剧目分流逐渐明显,日趋丰富。目前,上海各个话剧团体根据各自艺术和经营目标的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剧目策划选择和创意,因此,国际上通常可见的主流戏剧、商业戏剧、实验戏剧并行发展的局面在上海已基本形成。主流戏剧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年来制作了一些艺术水准相当不错的作品,如《商鞅》(青年版)、《1977》、《秀才与刽子手》等。上海戏剧学院则有《牛虻》、《战神·1948》等。商业戏剧作品近年来的数量很大,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都不断推出新作,而且已经有部分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它们被统称为“白领话剧”,具体的又有悬疑剧、惊悚剧、职场剧等的分别。张余的现代人剧社把新光小剧场命名为悬疑剧场,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年轻导演何念已有了“票房蜜糖”之称。上海的实验戏剧,原来的主力是上海戏剧学院,它已连续举办多次国际实验戏剧节,自己也制作过一些相当不错的实验作品。近年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虽是职业剧团却在实验戏剧方面也相当活跃,它主办的当代戏剧季还吸引了许多国际的实验作品来到上海。另外,民间的“下河迷仓”也是上海实验戏剧的一个基地。 上海话剧演出的新局面的成因主要得之于话剧界的努力,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一,上海话剧越来越努力把研究和吸引观众放在首位,建立基本话剧观众群。近年来,话剧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知识层是话剧观众的主体。各剧团持续进行观众调查,并对观众的年龄结构、文化教育背景、职业、收入以及剧目选择取向、观看演出的频率等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比较,同时还以话剧之友、观众俱乐部等方式紧密联络观众。一个逐步扩大的固定观众群体已在上海形成。 根据抽样调查,上海的话剧观众中,身份为公司职员的占50%以上,学生和文化工作者占30%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白领话剧”在今年盛行的原因。 其二,上海话剧的创作手法日趋多样,一些有才华的年轻编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像青年导演何念,200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短短几年里,他导演的作品创造的票房据称已达1.45亿元,他的“爱情三部曲”系列剧赢得了很高的人气。他对当代青年的流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与灵活的把握,已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他青年编导也常有不错的创意与探索。同时,上海城市的开放度是全国最高的,上海话剧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也极为活跃,许多中外联合制作的剧目不但吸引了上海的观众,在海外也受到欢迎。 其三,上海话剧多方面营造区域文化艺术氛围,尽力提供良好的观赏条件。上海的话剧机构和主要的话剧演出场所很集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都位于市中心地区,各自相距不出500米。3个机构共有8个大、小剧场。由于话剧的演出市场出现良性的发展态势,地方政府对此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务实的措施来帮助营造好的氛围。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所在的静安区政府于2009年春启动了现代戏剧谷计划,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在现代戏剧谷剧场联盟演出的都市话剧、音乐剧等作品,并在宣传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使得这一区域内演出市场的软环境得以优化。 其四,上海话剧演出的投资、融资、赞助等外部条件相对宽松。目前上海话剧的资源渠道比以前要更多一些。国有剧团从政府那里每年能得到部分基本开支的拨款,约占预算的1/3。制作剧目则有几个公共文化基金可供申请。一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这一基金是政府委托非营利机构运作的,基金来源是文化娱乐的部分税收,主要支持主流戏剧项目,少量的也会资助一些实验性作品。二是现代戏剧谷的专项经费,它更多地用于促进商业戏剧的发展。此外,有些所谓的“定向戏”,即为某政府部门或公共文化部门制作特定的作品,也能获得相关的公共资金的收入。至于企业的赞助,乃至一些文化商的投资,也因话剧市场的回暖而显得积极起来。 虽然上海话剧演出的现状不错,但问题依然多多。就全国而言,话剧仍不太景气,全国80多个国有话剧团大多数举步维艰。就上海而言,近两千万的人口,话剧固定观众仅有三四万,比例很不相称,做大做强演出市场的任务依然很重。就艺术角度而言,高水准的原创剧目十分匮乏,有些商业演出比较粗糙。“白领话剧”数量不少,在争取青年观众上起了不小的作用,但题材相对狭窄,内容比较单薄,还有雷同与类型化的倾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广东汉乐
- 下一篇:清纯绝尘,在西双版纳爱尼山听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