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历史探秘:结绳记事背后的文化密码


    当今中国人对垒石结绳的认识已经完全进入了易经后文化“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绝对化认识之中了。
    认为上古垒石结绳时代,是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的年代。并且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这些解释,都是易经后,商周文化断档后的对钟鼎文化的无知之解。
    其实,“结绳而治”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这与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说法显而易见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了。因为它已经不在局限在记事的范畴中了,而是一种治理天下方法的一种表达了。
    这就是说,中国最原始的记载方法的文字,是“绳纹”。也可以说,绳纹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它不仅仅是在记事,而是表达的是一种治理天下的方法,认识大自然的一种理法。也可以说,绳纹表达的是一种与思维理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概念。这种概念通过绳纹的形貌变化,作出逻辑上的完整表达。按绳纹形貌所表达出来的逻辑概念来认识问题,思维问题,则是钟鼎文化时代初期的一种认识范畴的交流方式了。所以,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很多陶片上,都有简单复杂不一的绳纹。其实,是中国远古时代的绳子形貌化的文字与语言。
    这个时代的,是一个与大自然四象认识一体化的一个四象河图,四象洛书认识时代。所以,钟鼎文化时代的先天八卦四版本的产生,就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但是,周易之后。结束了上古结绳而治的文化时代,以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取代了钟鼎文化的自然认识论与方法论。走进了以礼仪、法律治国的的封建文化时代。春秋时节,有人仍然对钟鼎文化进行了探索,把垒石结绳之后的远古时代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无为而治。与钟鼎文化时代以垒石结绳之理,河图洛书之法治理社会则谬之千里了。
    活体标本是比喻可以用作典型说明某一问题的很现实的事物。数字是对具体活体事物形貌、属性、数字化的一体性表达。所以,用一组数字来表达一个具体现实的事物的形貌与属性的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是最典型的说明方法。这样,数字就是最早的中国文字,也称为象形文字,它是表达事物的形貌、属性的活标本。
    最原始的对大自然形貌与属性的活标本描述,是垒石记数,是结绳记事。
    结绳而治,是人类从原始走进文化的一个重大转折时代。因为结绳之法,是通过绳纹的简单结构性来表达简单的事物,复杂的绳结结构性来表达复杂的事物。不同的形貌有不同的结结方式,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结结方法。并且用绳纹来记载着一种认识与认识形成的关联关系。所以,绳纹,也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字是一种活标本的记载形式。它记载的是一种人类认识到的一种形貌或者是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属性。
    中国的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不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拼音文字,为什么是一种象形的形意文字呢?原因就在于以下逻辑。
    1、语言沟通具有与时俱在的属性。甲地说的话,乙地听不到;今天说的话,明天听不到。因为声音只能听到,所以听到的条件只能是当时有限范畴的空间内。并不俱有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2、文字沟通具有与时俱进的属性。具有与时间同步的延续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文字记载过去,也可以表达对未来预测,也可以记忆现在与过去。当然,文字也可以跨越空间地域的限制而得到了传播,所以也具有空间的广延性。
    3、文字具有字音韵,字形貌,字属性,字含意四种表达能力,与拼音文字比较更能贴近活体标本的表达与描述。
    4、绳纹,更方便的被记录在陶器的土坯上,所以,在中国垒石结绳的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作为绳纹文字的载体记录了垒石结绳时代的众多活体标本认识,形成了相互交流,延续流传的特殊功效。
    5、说纹绳是一种活体标本,是因为它在陶器上的印迹是与绳结相反的图示形貌。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绳纹,是结绳的反印。所以,结绳的绳纹为本,而陶器上的绳纹则应该为标。活体的本是可解可结的绳子变化,而陶器上的绳纹则是绳子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形貌,一成不变的。
    6、显而易见,这种标本认识与现代我们对标本的认识是相反的。因为现代认识中的本,是不变的主体,而标是变化的客体。主客观之间的关联关系认识也出现了正反颠倒的变化内容。
    7、正是原始的这种绳结印纹在陶器上留下的图腾印迹,才使中国原始先人们进入了一种正反相对认识的特殊意境。使中国的原始先民们,过早的通过绳纹文字的识字过程,过早的走进了正反之束为整的体系性认识。
    8、文字作为正反辩证观的一个整体认识的形成,使中国的原始先人们在活体为本,反印纹为标的认识中走进了活体图腾认识论。为河图洛书图腾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可靠的原始认识理论模板。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活体整体认识论形成,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那么,这种客主加临的标本认识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变化呢?
    我们通过上述概括,可以说:活体整体认识论的变迁,应该发生在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形成的文化断档时代。也就是说,《周易》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断代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活体标本作为可解可结的绳结,被印在陶器上之后,就变成了一种记载活体瞬间变化过程的一种图腾。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绳纹,作为一种图腾化认识的文字。应该是建立在正反辩证认识论基础上的多束结构。所以,绳纹不仅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应该说是世界上最难记忆与认识的文字。因为通过绳纹,来认识结绳而治时代的人类认识论与方法论,首先要建立一个正反识束的方法论与认识论。通过绳纹的序列性与次序性,理解结绳而治的道理与方法。都需要一个正反绳纹之间的相对、相反、相变、相通的变化过程理解。没有这种整体观,绳纹就会走进绝对化意境的一成不变。而无法还原结绳而治的解绳、结绳的继续变化过程。正因为结绳的绳纹,具有演义绳子结解的连续变化性。所以,它应该是最理想的活体意境的描述与表达工具。
    不同形式的绳结,表达不同的事物,不同结构的绳结,表达不同的事物结构,不同形貌的绳结象征不同的形貌变化。所以,识绳纹而知结、知解。才是结绳而治的文化核心。也就是说,活体标本之认识所产生的结绳之治,是中国最原始的相对论,是最原始的相对认识活体世界与活体生命科学的方法。而中国的远古钟鼎文化,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原始相对论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破碎陶片,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每一个陶片,都应该是一部记载历史的史书。它应该是比金文、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是中国原始活体认识的正反整体理论与方法的真实记录。也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对论与辩证法。
    (作者:连山 原题:绳纹,对“结绳记事”的另一种解读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