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闲谭:师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56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又是一个9月。今年9月10日,是第三十二个教师节。在这个以师为名的节日里,看着微信、微博被纪念教师节的各种内容刷屏,不禁想起了一代“文圣”韩愈这篇著名的《师说》。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三十五岁的韩愈,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做了一个“从七品”的学官。其位虽卑,但韩愈“奋不顾流俗”,写下《师说》。在他看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时隔一千两百多年,再读韩愈的《师说》,仍令人有所感悟。于是,也来说说与教师这一职业有关的事情。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各样的新职业层出不穷。教师,大概可以算是最古老、最普及,同时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职业之一了。教师这一职业最早诞生于何时,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早就出现了这一行当(也许当时还没有“职业化”),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及、从业者众多的职业。对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离不开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而每个人的亲朋好友里面,也总会有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 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里,老师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从由古至今的种种称谓上就可看出。有诸如先生、夫子这样的尊称,也有用培育花朵的辛勤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润物无声大爱无私的春雨等比喻来代指教师的,无一不饱含赞美之意。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尊师传统,古代典籍里不乏这方面的记载,《吕氏春秋·尊师》中就有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俨然与对待至亲之道已没有区别。 这种对老师的尊重,以至在整个社会中,以他人为师的风气自然会受到赞扬。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时的“师”,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老师”的涵义,而是扩大到所有比自己优秀、能够教导自己的人——他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所以,韩愈在他的那篇《师说》中,便感叹当时社会上“师道之不传”“耻学于师”的现象,而赞美“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古之圣人”。 “教师节”的设立则源于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从此,中国的老师们有了自己的节日。当年的9月10日就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事实上,设立了专门节日的职业并不只有教师,但是相较来说,“教师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该是比较大的了。 那么,老师为何会得到如此之多的尊重?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其在“教书”之外的“育人”。所谓“为人师表”,老师的为人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老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可谓影响深远,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在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一书里,我便读到了这样的故事。何先生回忆起自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于西南联大读书时期的生活,老师们多是名声赫赫的大师,“讲课是绝对自由”“各讲各的见解”,而学生“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师的观点”“而且可以公开反对”……这种气氛也为他后来走上学术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正如葛兆光先生在本书的序《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里所说:“这些我们文史领域的人耳熟能详的学者,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重构了那一代学术和文化的历史,也为我们重建了何先生求学时代的文化环境,让我们知道何先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中成为知识分子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好的老师。在中国,最有名、最伟大的老师大概非孔子莫属了。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而说到西方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老师,自然也是很多的。在我看来,最值得一说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这三位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被称为“希腊三贤”。三人之间,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师徒三代,承续接力,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也遇到过许多好的老师。大学毕业时,我的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她成为老师的第一天,她的老师对她说: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做什么工作,首先得学会做人。此刻想起这句话,深以为然。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老师的存在,才有“道”的弘扬、“道”的存在,化用韩愈老先生一句话,“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化记忆:蛇年说蛇票
- 下一篇: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