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姑苏菜艺(节选)


    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便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苏州人的性格温和,精细,所以他的菜也就精致,清淡中偏甜,没有强烈的刺激。听说苏州菜中有一个炒绿豆芽,是把鸡丝嵌在绿豆芽里,其精细的程度简直可以和苏州的刺绣媲美。苏州是鱼米之乡,地处水网与湖泊的中间,过去,在自家的水码头上可以捞鱼摸虾,不新鲜的鱼虾是无人问津的。从前,苏州市有两大蔬菜基地,南园和北园,这两个园都在城墙的里面。菜农黎明起来,天亮就挑菜到人家的巷子口,那菜叶上还沾着露水。七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千方百计地从北京调回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了回苏州来吃苏州的青菜。这位朋友不是因莼鲈之思而归故里,竟然是为了吃青菜而回来的,虽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也可见苏州人对新鲜食物是嗜之若命的。头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南塘鸡头米、马兰头……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菜没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像缺了点什么东西似的。 
      我们所说的苏州菜,通常是指菜馆里的菜,宾馆里是菜,其实,一般的苏州人并不经常上饭店,除非是去吃喜酒,陪宾客什么的。苏州人的日常饮食和饭店里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的苏州家常菜。饭店里的菜也是千百年间在家常菜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而定型的。家常过日子没有饭店里的条件,也花不起那么多的钱,所以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得并不马虎,经济实蕙,精心制作,这是苏州人的特点。吃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有两大类,一种是华,一种是朴;华近乎雕琢,朴近乎自然,华朴相错是为妙品。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是华久则思朴,朴久则思华,两种艺术交叉欣赏,相互映辉,近华、近朴常常因时、因地、因人的经历而异,吃也是同样的道理。炒头刀韭菜、炒青蚕豆、荠菜肉丝豆腐羹、麻酱油香干拌马兰头,这些都是苏州的家常菜,很少有人不喜欢吃的,可是日日吃家常菜的人也想到菜馆里去弄一顿,换换口味,见见世面。已故的苏州老作家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先生可算得上是苏州的美食家,他们的家常菜也是不马虎的,可是当年我们常常相约去松鹤楼“尝尝味道”。如果碰上连续几天宴请,他们又要高喊吃不消,要回家吃青菜了。前两年威尼斯的市长到苏州来访问,苏州市的市长在得月楼设宴招待贵宾。得月楼的经理顾应根是特级服务技师,他估计这位市长从北京等地吃过来,什么世面都见过了,便以苏州的家常菜待客,精心制作,华朴相错,使得威尼斯的市长大为惊异,中国菜竟有如此的美味,苏州菜中有一只“松鼠鳜(桂)鱼”,是苏州的名菜,一般的家庭中做不出来。但在苏州的家常菜中常用雪里蕻烧鳜(桂)鱼汤或鲫鱼汤,当我有机会到萃华园去陪客或作东时,我只指明要两样东西,一是屈群根师傅制作的小点心,一是雪里蕻烧鳜(桂)鱼汤,汤中再加点冬笋片与火腿片,中外宾客食之无不赞美,虽然不像鲈鱼和莼菜那么名贵,却也颇有田园与民间的风味。顺便说一句,名贵的菜不一定都是鲜美的菜,只是因其有名、价钱贵而已。烹调术是一种艺术,艺术切忌粗制滥造,但也反对娇揉造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 
     苏州菜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任何传统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来苏州的菜也在变,偶尔发现川菜和鲁菜的渗透。
    点评:饮食习惯具有地方性,如南方人喜甜,北方人嗜辣。这就决定了饮食文化也具有区域性,苏州人是怎样的呢?这篇散文就抓住苏州人及苏州菜的特点与变化来行文。苏州菜的特点是“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这又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所遵循的共同原则。散文一开头就这样领起,给人以总体印象。饮食文化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又在潜移默化地演变着,这是因为饮食特点随着地方之间的交流和历史发展而在不断改变,改变之一就是“华久则思朴,朴久则思华”。饮食文化在本文中显得异常丰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