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景东文庙:滇西南的璀璨文化


    
    景东文庙大成殿
    景东文庙位于云南景东古城西玉屏山麓,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从初建至今,已愈五百多年。因景东历史上是多事之地,战事不断,文庙累受战火摧残,从建成到现在,经过了十多次大规模修复,至今仍保留了文庙的大部分主体建筑,景东文庙现存占地面积5292平方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修复,投入了巨额资金,使这座闻名于滇西南的文庙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异彩。
    文庙座西向东,前迎哀牢山,后枕无量山。依山傍水。文庙内古木参天,阁楼角亭,琉璃黄瓦,重檐飞角。前后有五进院落,前面的川河东面凤凰山,文庙棂星门,大成殿房顶宝瓶,以及后面玉屏山顶峰贯穿在一条东西纵长的轴线上,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具有中国皇家传统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与古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体现。
    我国的古代建筑,有别于西方教堂哥特式建筑那种高耸入云的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把人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景东文庙的建筑选址不建在平坦之地而选择在山麓,登上几级台阶进入一块平坦之地,再登几级台阶最终方到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暗喻了读书人做人需一步一个台阶。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物会表现出那个时代的观念体系和审美思想。建筑艺术是以空间结构为表现形式的,一向被看成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正是由于建筑艺术的象征性,而能够使其成为神的象征。景东文庙古建筑,正是体现了这种神的象征性,高大威严,雄伟肃穆。建筑群坐西向东,然后沿东西纵轴线布置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和高度的空间,并由门、坊、殿、廊等将这些空间进行组合。进入大门后,建筑形体逐步扩大,逐步向高层延伸,直至主体建筑大成殿。通过一层层的过渡和引导,而最后在一种神秘肃穆的氛围中进入最终的高潮,一种神性便被直接渲染了出来,给人一种敬畏,一种景仰。进而产生出对所尊奉的主神孔子的一种敬仰和崇拜。景东虽地处边陲一隅,文庙建筑风格虽溶汇有地方民族特色,但总体上却秉承了中国汉文化建筑艺术之大成,其主要建筑格局没有离开儒家文化这个蓝本。
    文庙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充分利用了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材料本身质感进行艺术加工,达到了建筑和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比如平常的月梁、雀替、垂脊、戗脊、棱柱、斗拱等从形状到组合都以艺术品形象出现在建筑上。大成殿的楹柱采用的滚龙抱柱和双龙戏珠装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古代中国的建筑强调中轴线对称布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居正为尊,秩序和谐至上的儒家等级观念、伦理思想的具体化、形态化。景东文庙的建筑风格也不悖离这种规范。绿瓦红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彰显出神殿庄严而富丽,肃穆而典雅的情调。景东文庙建筑呈三路布局,左右中轴对称,东西纵深发展组成登九级台阶五进院落,尽管现存文庙已不是最完整,但仍保持了文庙重要的核心建筑部分,讲究中规中矩,等级森严。在古代中国,九为阳数的极数,多被用来附会帝王,常以九五至尊称帝王之位。景东文庙建筑也附会了这层含义,就连建筑的开间也以九、五、三为准,较多地采用帝王方能享受的九五之数。
    景东文庙门前,是一块空地,一株五百余岁的红椿伞状矗立,枝杈古朴,意象万千,蔽日遮天,文庙大门屹立于威严肃穆的照壁中央,门前一左一右虎视着雌雄双狮,威武庄严,如同卫士守护着文庙。主要建筑有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依次排开如下:
    照壁(宫墙)
    景东文庙照壁除仿中原皇家宫墙建筑风格外,还附会了白族民居的一些特征,体现了景东古代文化的包融和多元性。清代咸丰年之前,进出文庙都是在照壁两侧的龙门。龙门于清同治年被战火毁坏后,重修时未修复照壁两侧龙门,从照壁正中开一门,门前设台阶五级,门两侧有精细石雕,一对石狮抬着门槛,两扇各宽0.96米、高2.18米的大门上面,有栩栩如生的房屋雕饰。
    照壁全长22米,厚1.63米,高9米,为朱红色砖体结构,瓦覆面墻体。大门宽2.85米,进深2.9米。
    泮池 状元桥
    踏进大门,便是泮池及横跨泮池的状元桥。泮池深1.43米,呈月牙状,块石镶砌而成,由四十五棵石条望柱和四十一块栏板组成石护栏。泮池正中是由六棵望柱和六块石板为护栏的弧形石拱桥,名为状元桥,桥长8.3米,宽2.45米。池内养鲤鱼,与龙门相配。古意为读书人跨进龙门进入文庙进香,是鲤鱼跃龙门,跨入状元桥即是中状元之意。池外四周设置过道可绕池而走。泮池周围除置鲜花点缀外,右侧还有一株清代的老松。泮池悠静古朴,风送浅水微波阵阵。庭院深深,深沉而优雅。
    泗水牌坊
    从泮池拾级而上15级台阶,就是泗水牌坊。这是进入文庙大门后第一级台阶。为块石结构,原牌坊已毁于清同治年间战火。2006年在原址根据原样重新修复,主体高4.26米,面阔7.41米,进深2.3米,用水泥浇筑。泗水牌坊平台占地面积481.25平方米。
    魁星阁
    沿泗水牌坊直上13级台阶,进入魁星阁平台,魁星阁建在台阶之上。魁星阁又称藏书楼,是进入文庙第三道门。因孔子古称天上“奎星”下凡,作文被举为“奎主文章”。清道光元年(1821年)始建成魁阁,立二掖门,左称“圣域”,右为“贤关”。原阁在清同治初年部分被战火焚毁。当时,清军将火炮置于楼上对外射击,设施及图书损失严重,战争之后,此炮一直放置此楼,1957年毁坏。清同治三年(1874年)修复。1957年底因建“跃进”会堂,拆其阁原料石板为所用。2006年依原样在原址重建,中轴线门改为正中直上(原为左右门)。这样使得中轴一线贯通,增加了线条式古代建筑美感。
    魁星阁高9.41米,面阔7米进深4.8米,二层结构。魁星阁修建时,藏书较丰,供县学诸生阅读,清朝晚期典籍毁于战火。整个场地占地面积422.88平方米。古代奏乐以敲钟开始,发出金属之声。以击馨结束,让玉石之声绵延相传。金声与玉振就被用来表示奏乐的始和终,比喻孔子思想有始有终,完美无缺。清代原在此地左右建有“金声”和“玉振”坊,用来比喻孔子思想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可惜已毁于清同治初年的战火。1985年重修文庙时,在此平台新建两座重檐六方亭,穿斗式结构的六角亭,供游人休闲和读书人静思。亭子玲珑小巧,雕梁画栋,映衬在古椿、古梅等参天大树之中。
    此平台古梅栽培于元代,现仍花繁叶茂。
    钟鼓楼
    跨过横穿文庙的菊河大沟小桥,踏上五级台阶,在一块占地面积218.29平方米的场地上, 建有钟楼和鼓楼。当时,设置大钟大鼓各一只放置于楼上。钟鼓楼台基为南北对向,穿斗式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设木梯至二楼西可仰视玉屏、东可观凤凰诸山。
    钟鼓楼高8米,面阔6.96米,进深6.95米,正四方形结构。楼顶檐角上悬挂着铜铃,微风轻拂,叮当作响,让文庙平添一丝清雅情趣。
    棂星门
    从中轴线拾级而上,走过钟鼓楼前,踏上十一级台阶,即进入一块左右植有翠柏,占地面积389.88平方米的地坪,这就是棂星门前庭院。相传天上有颗天镇星,即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选拔。文庙核心建筑之一以此星命名,意为孔子乃文星下凡。
    棂星门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之一,建造于清康熙二十一年,由景东署同知通判、汪遴卿主持修建。抬梁式牌楼木结构。整个木构架立于高1.55米的巨石砌成的须弥座上。须弥座有多种浮雕,龙飞凤舞,花儿朵朵,形态栩栩如生。须弥座上部分别设置高1.8米的滚墩石。房檐下的七层平身斜斗拱往返置于额枋上,承托檐檩及屋顶。屋顶为歇山式,盖着紫黄绿三色琉璃瓦,构成美丽的棱形图案。屋顶巍峨纵横,宽敞宏观,宝狮、宝龙、宝瓶相映交辉,檐角挂上风铃,梁柱挂枋,诗画相配,其设计建筑体现了孔子思想像整个天体包孕万物一样,循环往复,永不泯灭。整座建筑,彩画环绕,鲜艳夺目。棂星门高13米,面阔11.55米,进深4.9米。“棂星门”三字按清乾隆皇帝手书制作。
    从庄严的棂星门下置身而过,漫步跨上五级台阶,是一块占地面积298.29平方米的庭院。院内棂星门与大成门东西对视,两幢厢房南北对座。原厢房1986年拆除新修。清代名宦和乡贤两处厢房后依原样重建。厢房各面阔五间,属穿斗式结构,造型别致美观,灯笼窗和美好窗为厢房主要装修。两株水杉屹立在大成门旁。
    大成门
    跨过棂星门后面的院子,是进入文庙的第七级台阶,登上十一级台阶,即进入大成门。大成门面阔三间,宽14.1米,进深7.46 米,高6米。穿斗式结构,歇山式屋顶。进入院内的大门1984年改设为八角形。古时,大成门只有逢祭孔大典时方开启,平时从两掖门出入。
    进入大成门,即为文庙的主院,也是文庙的主体建筑群。主院两厢各设有九间厢房,主院占地面积639.46平方米。院内植有四季飘香的缅桂。“大成”一词是孟子对孔子的评语,说他是位集大成的思想巨擘。
    天子台
    天子台西连大成殿,占地面积114.75平方米,是镶嵌在文庙主院的重要建筑,是祭孔的主要场所。天子台在大成殿前的场院筑石为台,台两旁植有玉兰树。台长七级而达,台尾有狮雕。台上设石护栏,台阶中央有龙形雕刻,南北各设阶梯进入南北厢房,环植翠竹玉兰,优静典雅。
    大成殿
    紧连天子台的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这就是大成殿。大成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五开间,群龙紧紧团护着“斯文在兹”四个大字。大殿为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团龙紧凑的28棵圆柱分别立于鼓蹬式及复盆式基石之上。大殿使用大跨度横梁,前檐四层斗拱承托檐檩,主檐下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熠熠辉映。大殿富丽堂皇,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灿烂。
    大成殿是文庙正殿,文庙核心。殿高9米,面阔22.45米,进深16.5米。大殿护壁用坚木雕刻龙鱼鸟兽,山石花虫,雕刻玲珑剔透,刚劲有力,栩栩如生。
    大成殿屋檐下的斗拱和彩画大量采用冷色调的青绿色,这与深红的墙壁、朱红门扇配金黄色浮雕暖色调形成对比,在视角上也增加了出檐的深度,大殿的屋顶配以微微下垂的垂线,而屋檐的相交处突然翘得很高,使建筑具有强烈东方建筑个性。在玉屏山青山绿树、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一切都显得十分柔美和谐,让这种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的建筑艺术美感显得极为鲜明强烈。
    站在大成殿前远观,只见蓝天、白云、绿树,一堵又一堵的辉映在紫黄绿三色琉璃瓦顶部的飞檐、宝瓶之中。近观,只觉大殿居高临下,巍峨壮丽,一种“入室神如在,升堂乐似闻”的神秘感油然而生。大殿之精美,气势之庄严,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大成殿居中供奉着孔子像。孔子像高3.1米,底座高1. 5米,头(加帽)高达70厘米,肩宽1米,下肢部总宽1.2米。孔子像在通海用汉白玉精雕而成,孔子像头戴十二旒之晃,身着十二辛之服,手执镇圭。表现了孔子“温而历、威而猛、恭而安”的神态。
    孔子雕像两侧是“四配”,再两侧是“十二哲”雕像。“四配”即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十二哲”即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像高2.25米,底座高1.6米;“十二哲”像高1. 5米。
    中轴路
    景东文庙的建筑为三路布局,中轴路直贯始终的建筑方式。一条中轴线连结了整个文庙,而文庙也以中轴对称。古代建筑非常讲究地脉山向,景东文庙修建时也掺和了这方面内容,用中轴线与东面的凤凰山之顶和西面的玉屏山之顶相连结,形成了凤凰山项——文庙照壁大门——泗水牌坊——魁星阁——棂星门宝殿——大成门正厅——大成殿宝顶——玉屏山之巅相对应这一轴线上,贯穿了万里龙脉东方来,千里地脉连紫气的唯心主义色彩。同时还继承了古代居正为尊,秩序和谐至上的儒家思想。景东文庙中轴路全长128.46米,宽3.3米,是儒家文化具体化、形态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厢 房
    景东文庙大部分厢房多数已毁于清同治年间的战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复时也未能按原格局复修。部分修复的厢房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原功用也大多不存。
    大成殿两侧大厢房为9开间,建筑面积各为223.75平方米。各面阔32.5米,进深6.2米。
    大成门前两侧小厢房5开间,面阔各20米,进深5.8米,建筑面积各为78.57平方米。
    景东文庙历经几个世纪风霜雪雨,至今仍屹立在小城之中,让儒家文化坚韧不屈在边陲一隅扑打拓展,春去秋往,本色永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