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孔庙 见证孔氏家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49 金上进 佚名 参加讨论
温州孔庙 一、追溯根源 见证孔氏家谱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3000,贤弟子72人。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名牌,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据资料考证,孔子的父祖可追溯到轩辕黄帝之子玄嚣。玄嚣第41代嫡长孙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本姓“公孙”,原名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以祖先的“字”为姓的方式,孔氏就是按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从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至孔安国之孙共17代,这是孔氏家谱最早的记载。班固《汉书•孔光传》一章,记载了孔子世系14代,从孔子以后无一断缺或遗漏。这些权威史书,都明确记载了孔子之后7世单传,到第8代开始繁衍,宗支逐渐旺盛起来。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父亲叔梁纥原是鲁国著名武士,立过两次军功,后封陬邑大夫。元配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续娶妾生一子,因腿脚有毛病,遂名“孟皮”,在古汉语里,“皮”同“跛”。于是,叔梁纥在66岁时又娶颜家不到20岁的三女征在为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这里的“野合”应解释为在乡野的未经正式婚聘的同居。也有人认为,纥与征在这种年龄悬殊的老夫少妻,在当时是不合礼仪的。但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却认为:“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这种说法是十分荒唐而难以令人信服的。 婚后,纥和征在同祷于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赐贵子,才生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孔老二”。相传孔子刚出生时相貌丑陋,头顶如反盂,中低而四面高,眼睛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故称七露。颜氏以为是怪物,弃于山洞,后由一只猛虎为他哺乳。暑天,山洞里闷热难耐,由一只老鹰为他扇风,孔子得以存活之后,颜氏才把他抱走,所以这一带有“凤生虎养鹰打扇”的说法。 在封建社会,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孔子地位和儒家思想深得统治阶级认可,其家谱修订也日益得到重视。尤为明代,孔氏从56代以后,孔子后裔行辈之间便有了统一的字序。朱元璋钦赐了从56代到65代的10个字序:“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乾隆皇帝加赐了从66代到85代的20个字序:“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北洋政府又据当时衍圣公孔令贻的申报批准了从86代到105代的20个字序:“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样,共规范了50个字序的行辈。按照孔氏宗族的规定,族人取名必须严格按照行辈规定,不准乱起名号,更不得犯上。否则,户头予以追究,不改者,不准入谱。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朱元璋、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这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 据温州四甲孔氏宗祠负责人孔令仁先生介绍,孔子第42代孙孔桧为避免“孔末乱孔”之难,定居浙江平阳、瑞安,后裔孔彦爽又在1437年从瑞安迁到四甲。其详情可另作叙述。573年来,四甲孔氏历次修成的《宗谱》均印有“本族从山东曲阜迁来,本族是孔子的后裔”的文字。经过“文革”之后,曲阜和四甲都已重修宗谱。至2001年4月,四甲孔氏宗族办事组派出一小组人员,由宗族办事组组长孔令仁带队,带着宗谱到山东曲阜进行宗谱校对。在曲阜孔氏宗谱里,好容易找到第42代“光嗣”,旁边就有“桧”字。并见“桧”字下注有“徙家浙江平阳”。于是,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和曲阜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就颁发给四甲孔庙一张《委派证书》:“曲孔字2001年0095号,委任孔令仁宗亲为温州市续修工作办公室负责人。” 2006年9月28日,四甲孔族举行“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大典”,收到了“世界孔子后裔宗亲联谊总会”发来贺信,贺信写道:“温州沙城四甲孔氏大宗祭祖大典各位宗亲:经济腾飞,社会稳定,太平盛世,修谱祭祖,乃我华夏优良传统。大哉吾祖,万国景仰,改革开放,纲纪重振,四甲后裔,隆重祭祖。遥致敬意!(单位印章)会长孔德墉。” 2007年,四甲孔族又派组拜访山东。曲阜市文物局经过审批后,开启文物档案馆,主动拍给四张宗谱照片,主要一张的照片全文如下: 孔子世家谱 三集卷一之一 浙江平阳派 四十二代 一人 桧,字圣植。唐天佑时明经授秘书郎,任兖州参军。至五季时,遭孔末乱,泗水令(即孔光嗣)被害,曲阜孔氏惟公与庄(即孔庄)耳。公遂与庄谋,远避之。至汴州,复失庄之所往,公乃南徙吴越,以教授生徒为业。不克归因家,于温州之平阳卒,葬瑞安静水山后。刻碣曰:唐袭封文宣公(即孔策)曾孙之墓,子三,演、滦、泗。以下分三支叙。 上文原无标点,现由曲阜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进行标点,盖有单位印章,时在2007年8月14日。 现在,四甲温州孔庙里备有《孔子世系表》上、下两张。上张从孔子至四十二代孔光嗣、孔桧;下张从孔桧至五十九代孔彦爽。再下为四甲自修的宗谱。因此,如今四甲不管哪辈孔姓人,都可从本辈上连到孔桧公,再从孔桧公上连到始祖孔子,真是一线上连,绝无一代空断。此亦证实四甲孔氏宗族确是孔子的后裔。 二、修造宗庙 传承孔子思想 到了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曲阜孔子家府里发生“孔末乱孔”事变。孔子42代孙孔光嗣堂弟孔桧为避免“孔末之难”,与叔祖拯在浙江一带开办私塾,以教授《论语》等家传儒学为谋生。公元924年,孔桧和叔祖拯终于在浙江平阳白石理(今昆阳镇)定居下来。居住了16年后,孔桧第三子孔泗又迁居到瑞安大日里(今顺太乡泛浦村)。明正统二年(1437),孔子第59代孙孔彦爽从瑞安又迁居到永嘉四甲后垟庄(今龙湾区沙城镇四甲)为四甲孔氏始祖,从此,在这里开垦拓荒,繁衍子孙,迄今已有573年。今天的龙湾区四甲地方有烟台、永恩和永阜三个行政村,俗称四三村、四二村、四一村。在这三个行政村里,孔子的后裔有597户,3000多人,至今子孙繁衍到第79代“垂”字辈。现在,四甲地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孔子后裔村。四甲孔氏从明代开始至2009年前后已进行8次增修圆谱,把59代孔彦爽公的子孙后代都无一遗漏地修入谱中。 为了缅怀祖先,慎终追远。孔氏后裔在1583年兴建五间宗祠作为纪念。1648年扩建为七间二进二轩,坐北朝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坐西朝东。1877年再次重建正门为七间二进二轩,占地面积4.5亩。至此,孔氏宗祠已初具规模,作为今后拜祭孔子诞辰及祖先的重要场所。直到解放前夕,1945年被政府借用为“四甲乡国民小学校”。解放后,四甲孔氏宗祠依次改为粮库和天河人民公社、四甲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文革时期,“大成殿”改建为“天河电影院”,孔氏宗祠后花园里的原四甲孔氏始祖的坟被迫移到大罗山上,花园改为“天河人民广场”,现在改做菜场。1992年扩镇并乡后,四甲乡政府大会堂归还,但前进仍为四甲乡卫生院使用,坍毁不堪,面目全非。 1992年,四甲孔氏子孙自愿捐资90多万元建造“孔子文化宫”(大成殿)和孔子塑像,于1994年3月竣工。2006年,沙城镇政府全部归还孔氏大宗,族人闻讯欢呼雀跃,当即成立温州孔庙筹建组,族人慨助厚资700多万元。在筹建组的精心策划和族人的废寝忘食的努力之下,终于在2008年12月圆满完成“前进”和“两轩”,并为“大成殿”增修重饰,修葺一新。 温州市首座孔庙终于在2009年8月28日落成。坐西朝东,依路临河,为两进两层的四合院式宫殿。占地面积2余亩,建筑面积1900平方。构缔完整,建筑恢宏,绘饰华焕,壮丽辉煌。前瞻东海波涛汹涌,背负罗山松柏长青。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气候宜人。此乃人文渊薮之处所。 前进为七间二层楼。上层檐头中央高悬着蓝底金字隶书体“孔庙”直匾,下层正门横梁高悬“大成门”直匾,两旁门柱上悬挂一副文佳字美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其中“富”字宝盖头上面偏偏少了一点遂成“秃宝盖”,意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意寓“文章通天,意境无穷”。上联形象说明孔子府第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下联赞美孔子的思想流传千古,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孔庙开有五扇大门,上悬“孔”字大宫灯,象征着儒家思想发扬光大。门柱上悬挂招牌:“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员单位”,“温州市儒学研究会温州孔庙研读中心”,“温州市儒学研究会温州孔庙活动基地”。门前有六根粗大的雕龙石柱支撑着悬山顶,台柱前四尊2米多高的大石狮守护五门,临河而坐,庄严肃穆。河畔耸立一座九龙壁,群龙竞飞,盘绕升腾,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敬畏。远而望之,犹如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突兀凌空,使人无不惊叹不已。 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前进台柱上一副对联:“天生一圣人创作五经博献三七明贤士,地育蒙贵子授教四书诗礼八斗若奇才。”虽对仗不工不严,但内涵丰富深厚。前进宽敞,飞檐画栋,布星挂斗,九龙竞翔,色彩描绘,严若宫宇。北墙还悬挂几枚铜牌,惹人注目:“浙江工贸学院国学读书会学习教育基地”……进入甬道,南北各有五间两层轩楼联接大成殿。轩楼上层有青石栏杆,南北共有20块,每块刻有《论语》中名言警句,譬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室内分设孔子史料室、图书室、阅览室。装扮得古色古香的阅览室墙上,挂满了记载着孔子一生经历的字画,画面栩栩如生。书橱里,陈列着有关孔子书籍和上百本《论语》读本,井井有序。孔子后裔们还定期在这里举办《论语》阅读班,普及《论语》等儒学经典,使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以及“治学重教”的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此情此景,似乎听到孔子教导学生孜孜不倦学习的声音,幽幽地从那古朴典雅、满是闲情逸致的地方飘忽而来。 楼下有文娱活动室,中间是甬道,两旁环植花卉草木,台阶上有双龙捧珠石雕。直往大成殿月台两侧有高大的赑屃驼碑,蕴含功德无量,这是2009年山东曲阜市文物管理局仿制的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御制孔子庙成化碑”,用来赠送温州孔庙的。碑文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之安行,仁义中正,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道统流传。” 原“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立。有两方面值得赞赏:一是楷书写得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著称于世,据龙湾区文化局副局长陈佐考证,成化碑楷书出自明代瑞安书法家姜立纲手笔;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皇帝对孔子均有评说,但评价最高的还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办法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然就乱套啦。并说,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无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1104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进入大成门,映入眼帘的让人叹为观止。大成殿阔七间,高15米左右。黄瓦飞甍,殿脊精美,有“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浮雕。遥而望之,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大殿中堂,悬着“生民未有”和“时中立极”两枚金字横匾,孔子端坐在大神龛之内,身着龙袍,头戴帝冕,宽阔的额头,圆睁的双眼,黑色的胡须,非常庄重威严,显出“万世师表”的姿态。前列“至圣先师”的神位神龛上悬挂“仁礼松萝”横匾,下嵌着“孔庙”和“万世师表”两枚直匾额,座前摆列着銮驾。南北两间各坐着两位儒学圣贤,他们是复圣颜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按尊卑的顺序先后排列,表现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金钟玉鼓”屏有联曰:“金钟敞开儒学门,学习论语五经文。”台前有四根彩色炫目的金龙绕柱,柱上都挂着省内外知名书法家撰写的对联。殿内雕梁画栋,星斗密布,灯光照耀,富丽堂皇,真如仙宫,堪称温州市第一座孔庙诚不虚也。 时代需要道德,时代唤出孔子。孔子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把情感和思维集中于人生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为时代指明道路,给后人启迪思想。他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回答了怎样做人、怎样做好人的问题。中华民族则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宽厚中正,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以及重信义、保气节、积极入世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孔庙建成既是瞻仰孔子的重地,也是学习研究儒学之所,又是群众休闲怡心文娱活动之处,亦是后裔祭祖、缅怀祖德丰功伟绩进行传统教育基地,因而使孔子思想永传万世而不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