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建水的古井文化


    
    大板井和汲水人
    
    三眼井
    云南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也称巴甸。建水是古城,保留着古城的趣味。比如朝阳门,在高原的阳光下雄挺清朗;比如文庙,规模庞大,在全国保存下来的文庙中,也少有这样完好的了;比如仿照“大观园”建成的朱家花园,结构复杂,雕梁画栋……但我认为建水保留最好、最具特点的是建水的古井文化。
    古井博物馆
    建水可谓古井博物馆。在建水的古老街巷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要在城区寻找古井,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沿着古巷里人们担水时留在地上的水滴走,总能找到一口口古井。
    建水的很多古井都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水井,当数东城门外的醴泉。井旁的一块石碑记载,此处“旧有醴泉,素称东井,考其由来,自元迄今,载在志书。”另一块碑文称:“东井创自建城之初,载在郡志,名曰醴泉,俗名水井殿。重修于嘉靖十四年,复修于康熙年间。”由此可见,此井已有700多年历史了。醴泉井栏高约60厘米,圆形,口径90厘米,用两块巨石凿成半圆弧形井圈,合拢成圆筒状,接口处凿出槽,熔生铁灌入锁定,十分牢固,可见建水人爱井有方。
    最有名的却是大板井,也称溥博泉。井在西南城墙外,《云南图经志书》说,“其泉清洁无卤而甘,日汲不竭,以之酿酒,味胜他泉。”在建水,这是城区口径最大的水井,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水井。井口圆形,直径有3米多,井栏由6块石板和6根石柱接成,井边有供着水神的庙宇。大板井井水清澈,是软水,据说用来沏茶,有甘甜味,用来做豆腐,细嫩可口。建水有名的西门豆腐,即用此水做成。
    此外,建水古城内还有龙井、红井、诸葛井、涌莲井、永宁井等。其中既有单眼井,又有双眼、三眼、四眼井,这是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的。
    水井旁多半会有一口石缸,供洗衣用。爱屋及乌,建水人连这样的石缸,都刻上诗词书法和花卉图案。朱家花园斜对面的一口三眼井旁的石缸上就刻有这样的诗句:“凿成石缸畜小鲜,庄严妙相绝尘缘。随时流览得真趣,别有神仙一洞天。活泼天杨意气浓,绿荫深处且从容。莫言底是池中物,待到风云也化龙。”
     “市井”生活
    在传统农耕时代,城镇的形成,最初都是由水井边的小小集市形成的,所谓“市井”生活,当然与井有关。因为有众多的水井相伴,建水人保存了古老而传统的“市井”生活。
    建水人喝茶,一定要用西门井水。中国传统社会,茶与酒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饮茶和酿酒,都离不开好水。在各种水之中,井水往往以其甘美清洌和易于取用,成为泡茶、酿酒的佳水。建水人充分地享用着井水的甘美。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都忙着到井边取水,有牛车马车,有三轮车人力车,有汽车自行车,当然,更多的是肩挑手提。一如前人记载的“其泉清冽,较各处之水为美,城中人汲取甚众。” 古城人喜欢用铜壶煮的西门井水泡茶喝,否则就不认为是好茶,这种生活习性一直保存至今。
    建水的烧豆腐很出名,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做豆腐的井水好。在西门小街古旧的房檐下,敞开着一扇扇木板门,飘散出烧豆腐的味道。建水的小吃店以豆腐为主,在云南其他地方作为日常小吃的米线、饵丝在这里只是烧豆腐的陪衬品,是小餐馆的兼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回去之前吃一顿豆腐,是一种享受。
    清代有个叫孙适斋的人,留下了一首词:“温州好,水土甲东南。游遍千山无瘴疠,汲来千井尽清甘,久住使人贪。”尽管写的是温州,但恐怕现在的温州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致了,要体味“汲来千井尽清甘,久住使人贪”的情趣,还是来建水吧。
    与古井和谐共存
    中国的祭井风俗由来已久,远古时候就有“微作五祀”的记载。“微者,殷王八世孙。五祀,谓门、户及井、灶、中霤”。汉代班固所撰《白虎通义》中也有记载,“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门、户、井、灶、中霤(土地)都是事关人类繁衍生息的事物,所以均被古人列为祭祀的对象。按照阴阳五行说,冬属水。冬日里万物伏藏,而井恰是水藏地中的形象,因此冬祭井便成为古代风俗之一。
    建水人爱井,不仅为井构筑井台,修筑排除污水的水沟,以便保持水井的清洁与卫生,还形成了众多用井汲水的习俗,比如不能往里丢脏物,不能在井前说脏话等。
    建水的很多井边都设有小神龛,在一口四眼井前,建有一座“水晶宫”,供奉有关的水神。在古时人们的观念中,有水的地方,都有龙,而龙是住在水晶宫中的。人们居家建房,也多喜欢在井边。
    没有水,一个地方也许就没有灵魂。但在建水,对古井水的喜爱,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习惯,慢慢演变为一种性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