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1903年科举名册现身黔江


    
    徐国宁在翻阅自己珍藏的科举名录
    在重庆黔江区正阳街道朝阳社区,退休教师徐国宁珍藏了一套1903年的科举名录,书名为《足本增批癸卯直墨》,详细记载了著名社会活动家沈钧儒、四川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等人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昨日,重庆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志昆表示,保存如此完整的最后一轮科举考试名录极为罕见,也异常珍贵。
    科举名录距今有108年
    72岁的徐国宁介绍,这套珍贵的科举名录书名为《足本增批癸卯直墨》并附同官录,名录封面是用木板制成,全套书共10本,第一本为目录,其他9本依次为“顺天(现北京)、江南、湖南、四川、山东、浙江、江西、湖北、山西、陕西、贵州、河南、甘肃、福建、广东、广西”等16省的科举名录,共有2200多名考生被收录。目录首页印有“光绪甲辰仲春、上海富文石印”字样,即1904年,距今108年。
    在科举名录中,分别记录了当时朝廷派往各省监考的大臣、大学士及翰林院编修等各位监考官姓名。名录中同时记载了中榜者的名次,在中榜者姓名尾后注有此人何处为官和其官级,中榜者的考卷文章也被收录,并附有考官评语。该套书长16厘米,宽10厘米,总厚度为8厘米。
    名录系祖上四代相传
    “1958年,父亲徐仲恒看到我爱读书,就把这套科举名录给我了,我一直保存至今”,徐国宁说,他父亲在民国时期是教书先生,解放后弃教从商了。
    谈起对科举名录的收藏,徐国宁颇有感慨:当年在“除四旧”时期,祖上传下来的好多书都被烧了,有好多清朝时期的书都没保存下来。徐国宁说,他当时把这套科举名录藏在楼板下面,得以保存下来。
    据徐国宁介绍,他曾祖父徐廷凯是晚清进士,曾在清廷吏部为官。“我收藏的这套科举名录,是曾祖父告老还乡时带回来的”,徐国宁说,这套科举名录由曾祖父传给他的祖父,最后传到了他的手中。
    沈钧儒蒲殿俊名列其中
    在这套名录中,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赫然在列。在顺天省题名全录中,沈均儒排第19名,官职为浙江附秀水监,所作文章为《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全文不到700字,被考官评为“作者能委曲写出人手笔固是不凡”,当时他28岁,第二年他应殿试赐进士出身。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
    而在四川省题名全录中,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也名列其中,他所作文章为《子产不悔乡校论》。1904年,蒲殿俊等273人参加殿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蒲殿俊中进士,被授职主事,次年公派日本留学。1911年6月,他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独立后,蒲殿俊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等职。1934年,59岁的他病逝于北京。
    专家表示极为罕见珍贵
    “这套名录应在翰林院等机构才有,不对外发行,民间保存如此完整的科举名录,甚为罕见,极为珍贵”,昨日,重庆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志昆表示,科举考试名录一般收藏在博物馆或图书馆,很少流落民间。
    王志昆分析称,这套科举名录是1903年的乡试科考名录,沈钧儒及全国的2200多人在这一年中了举人。“沈均儒的水监官职,相当于管理水利水务的县级官员,一般由府衙下派,最多位列六品”。
    王志昆介绍,当时清朝采取“三级试考”的科举制度,第一次是院试,就是人们常说的考秀才,一般由省里或者县里组织考试;第二次考试为乡试,俗称的中举人,由省里组织考试;第三次考试为秋闱,分为会试和殿试,一般在秋天举行,延续到次年的春天,俗称中进士。
    “1903年的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轮考试,之后便不再举行院试、乡试了,直到1905年终止科举考试”,王志昆说,因此这份名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