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历史中的科举


    
    一件考试作弊用的麻布坎肩(复制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1300年科举出了多少状元?
    据统计共有700余位,陕西仅十余位。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除了元朝有几十年中断外,有1300多年历史。
    科举制度曾是一大进步,它坚持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也备受推崇。科举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苏洵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等其他七人均是科举出身。
    在历史上,究竟产生了多少状元,陕西又有多少呢?据嘉定博物馆副馆长邵辉介绍,唐代曾有八九十门科考,除了进士科外,还有一些专业学科,比如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来选拔各种人才,到了宋代则主要是进士科了。据统计,共有700余位状元、十余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历史上的状元以南方居多,陕西有十余名状元。
    在陕西的十余名状元中,包括大书法家柳公权、寇湘(北宋宰相寇准之父)、王杰、康海等。其中武状元郭子仪更是战绩赫赫,曾平定安史之乱。康海与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等被称为"前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著有杂剧《中山狼》、诗文集《对山集》等。韩城的状元王杰(1725~1805年),更是身居高位,为官清正廉洁,以敢于直言著称,在乾隆时期,他不畏和珅的权势,多次当着乾隆和群臣的面,痛斥大贪官和珅的奸诈贪婪。后来和珅锒铛入狱,因迫于其内外的势力,竟无人敢担任主审,王杰挺身而出并秉公执法,将和珅判处死刑。至今,在韩城市还保留着乾隆和嘉庆皇帝赐给王杰的金匾。
    
    一份状元试卷
    状元考试咋答题?
    仅存的一份状元卷显示,作者站在帝王立场,2460字针砭时弊
    据介绍,科举考试程序不断变革后,在明清时期,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而在乡试之前,地方举行童试,童试也就是入选考试,合格者称为秀才。秀才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殿试后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在700余份状元试卷中,目前仅保留一张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在此次展出的一张复制品中,人们可一窥其容。1598年,万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题目为《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山东青州人赵秉忠在答卷中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回答,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也就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他还针砭时弊,提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好建议。
    邵辉说,赵秉忠25岁状元及第,后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并晋升礼部尚书。因触犯宦官魏忠贤而被削职还乡,53岁时愤懑而死。他在文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同时又对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词随处可见,文笔流畅,文章秀美。万历皇帝阅后龙颜大悦,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全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2460字,写得端正漂亮、朴实浑厚,既是策文又可看做书法作品。
    上世纪80年代,赵秉忠后人将该状元试卷捐献,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90年代,山东青州博物馆一名保安将其偷出准备出售,后被警方追回。然而,在当时状元试卷为国家机密,它又是如何从皇宫流传出来的,至今还是谜。
    
    一件用于考试作弊的马甲
     科举考试咋作弊?
    找替考、贿赂考官,夹带藏在笔杆、干粮里
    在现在不少考试中,常会出现枪手、夹带等,在科举考试中是否也有作弊现象呢?在昨日的展品中,几件写本夹带、麻布坎肩夹带,字体之小令人惊奇。
    邵辉说,当时进考场时,要经过严密的搜身检查,也发现了不少夹带。常见的是将丝绸夹带、纸夹带卷成小卷,塞进空心的笔杆里,缝在衣袖里,藏在干粮里,辫在发辫中,藏在砚台底部等,费尽心机地带入考场伺机作弊。
    在此次展出的一件麻布坎肩(类似如今的小马甲)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邵辉说,这件麻布质地的中式坎肩,有50厘米高、55厘米长,就是考生夹带进入考场,用来在考试中作弊用的。每个字的大小只相当于现在的六号字(注: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六号字),但却是用毛笔写出来的,足见古代读书人的笔头功夫。据统计,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总计四万多字。而更厉害的夹带衣前后里外都抄满了八股文章,多达20余万字。
    如此细小的字,用毛笔是如何写上去的呢?邵辉说,有专家认为,这是用老鼠的两三根胡须制作成的笔,是专门用来书写小抄用的。除了夹带外,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枪替(替考)、贿赂考官等做法。
    
    一份落榜试卷上写上了“语多未洽”的批注
    考试作弊咋处罚?
    清代替考,一般要戴上枷锁考场外示众三个月
    邵辉说,唐代取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北宋初年沿袭此风,考生主动自荐十分盛行。这样很容易产生徇私舞弊的行为。为防止这一现象,宋代统治者便建立了入闱(考场)后的锁院制度。在考试期间,考生一旦进入考场,就和外界隔离,和家里的人也不能见面。
    同时,在试卷上,相继确立了弥封和誊录制度。弥封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以防考官徇私的一种办法,又称为“糊名”。但是,弥封之后,考官仍然可以辨认出考生的笔迹。所以弥封后的试卷用“千字文”编“红号”后送誊录所,将考生的试卷用朱笔(红色的笔)由专人另行誊录后再交考官评阅,这种用红笔誊录后的试卷也叫做“朱卷”,而考生原来的试卷就叫做“墨卷”。放榜时,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原卷拆封唱名写榜。锁院、弥封、誊录制度在宋代建立之后,为以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
    在处罚上,在清代如果发现枪替,对枪替和雇用枪替者的处罚十分严格。一般先戴上枷锁在考场门外示众三个月,然后发配到边远地区。
    明清时代考什么?
    八股文束缚思想,科举转向衰落。
    千年科举,“学而优则仕”,为当时的王朝遴选了诸多栋梁,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八股文的出现,科举却逐渐衰落。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题目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结构上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故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一方面使应试文章更加标准化,使取仕标准更为统一,也是为了方便考官大量地阅卷;另一方面其对文章的格式字数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清顺治时要求550字,康熙时要求6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道枷锁。
    1901年,清朝废除了八股文、改革科举,还加入了西学的知识。在展出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南乡试的试题中,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仍是《四书》、《五经》,但明确规定了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来作文。点滴的改良无法挽回衰落,终于在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停止科举考试的上谕。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