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古代科举应试的内容


    
    古代科举图
    自隋唐开始至1905年科举废除,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内容一直处在变化之中。隋唐时期,乡试(解试)和会试(省试)考试内容大致相同。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到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科举考试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所谓“杂文”,在唐中宗以前主要是指箴、铭、论、表之类,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专用诗赋。
    北宋初年,沿袭唐及五代旧制,科举考试主要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偏重于以诗赋取士。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改革贡举,进士科停考诗赋、经帖、墨义,改为四场考试:第一场考本经大义五道,第二场考《论语》、《孟子》大义各三道,第三场考论一首,第四场考时务策三道。南宋时期的进士科,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种。诗赋进士,第一场诗赋各一首,第二场论一首,第三场策三道;经义进士,第一场考本经大义三道,《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道;第二场和第三场所考内容与诗赋进士相同。
    明朝的乡试、会试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考试题目和答题主旨主要出自“四书”、“五经”之中。试卷行文必须是严格的八股文程式,而且,答题的内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突破。
    清朝的科举考试沿袭明朝的制度,其中也屡有变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成为定制: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五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清朝末年,因为时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科举考试上,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少改变。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考试改为:第一场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其所考内容实行了三年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同时被废。
    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因其由皇帝亲自主持或由皇帝委派大臣主管,因而受到格外重视。清代自乾隆皇帝始,殿试的考场更升级到了紫禁城中的保和殿。关于殿试的内容,北宋前期是赋、诗、论三题。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改为考时务策一道。此后,元、明、清一直沿袭未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