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贡院”:慈禧定策会试 “借闱”开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0:11:37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顺天贡院中间的明远楼、古槐及两旁低矮的号房 会试,科举考试最高水平的角逐,产生奇迹和制造明星的舞台。相比锦上添花的殿试而言,竞争惨烈的会试无疑更为关键。三年一度的会试,曾是举国焦点,关注度应超过现如今的奥运会、世界杯之类。 会试一般都在京城举行,偏巧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最后两次出现例外,这两次均选择在河南省会开封举办。 最后两次会试为什么会在开封?这个问题似有定论,但细加推敲,那些看法并不尽然。一般认为,会试定在开封,原因如下:顺天贡院被毁;《辛丑条约》规定闹义和团的五省四十六个府州县停止科举考试五年;河南贡院规模大、条件好,足堪举办会试;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慈禧回銮时,河南官员安排迎送深得慈禧欢心…… 选择开封的理由很充足,但放弃北京的理由却经不起推敲。 顺天贡院确实被毁了。有人说是被八国联军纵火焚烧了,也有人说是被联军拆毁的。从网友搜集的老照片看,这座最尊贵、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贡院是被拆毁的,其主体建筑明远楼仍在,只是稍有损毁,而号房则全被扒掉,部分拆掉的大青砖还码在明远楼下。 但不管被烧还是被拆,要重建都并非难事。1842年重建河南贡院时,七月开工,第二年四月即完工,只用了八个月。而1901年十月慈禧决定会试安排在开封时,距离1903年会试还有近一年半时间,距离也要“借闱”河南的1902年八月的顺天乡试,也还有十个月时间。对于动不动就要“量中华之物力”的慈禧来说,重建一所贡院何足道哉? 至于《辛丑条约》的约定,也并不影响会试在北京举行。 西方列强很清楚科举对中国士人和地方的重要性,八国联军驻扎北京,武力要挟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时,特意在第二款第二条明确要求:“上谕将诸国人民(指老外们)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他们的目的,显然是要惩罚闹义和团的五省四十六个府、州、县,而不是针对全国性的科举考试。 会试放弃北京,“借闱”河南,当另有原因,不是不能、也不是来不及建顺天贡院,而是压根儿不想重建。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被迫逃出北京,这次经历,对大清国“老佛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开始采纳大臣建议,有限度地实施“新政”。1901年八月,她从西安起驾回北京,总共走了三个月,其中在开封竟然停留了33天。正是在开封,她批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的“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并将该章程“通行各省”,令“立即仿照举办云云”。此后九天,慈禧下旨,命已被耽误的1901年会试,延期到1903年在河南贡院举行。 慈禧“气焰低了,私欲少了” 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历9月7日),《辛丑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感到了些许宽心,一个月后,她觉得局面已能掌控,即从西安起驾回京,民间称之为“慈禧回銮”。 慈禧经临潼、华阴,出潼关,入河南境。河南巡抚、满人松寿已早早赶到潼关外接驾,此人逢迎功夫一流,在河南境内安排迎送十分周全,暗中令沿途各地民众向慈禧献瓜果、土产,令“老佛爷”大为开心。十月初二下午,慈禧一行抵达开封,河南“阖省文武,均于城外迎驾”,将“老佛爷”迎入装修一新的行宫(地处今“行宫角”一带)。 慈禧一落脚,即召见从北京赶来的庆亲王奕劻。留在北京的两位全权大臣中,李鸿章已因签订《辛丑条约》心力交瘁、忧愤吐血而亡,庆亲王独自前来复命。慈禧详细“垂询”北京情状,奕劻“良久始退出”。 大约奕劻所言,让慈禧本已轻松的心情再度沉重起来,她没有急着回北京,而是在开封行宫住了下来。专门为慈禧装修的行宫“陈设极壮丽”,“俨然有内廷气象矣”,这让慈禧十分满意,在回北京之前,她正需要一个可以盘桓、观望的地方。 这一住就是33天,其间光绪、慈禧先后过生日。包括央视在内的相关节目、文章,对慈禧在开封期间的活动语焉不详,或说她“大搞祝寿活动”,或说“当然要在当地大肆庆贺一番”。其实,慈禧虽以搞祝寿闻名,但这次似乎是例外。当时随驾的吴永在口述《庚子西狩丛谈》中说,慈禧接见奕劻后即下懿旨:“(皇太后)万寿典礼,概行停止。” 此时的西太后,或许真的有些不同了。一年多前,迫于八国联军兵威,她不得不携光绪帝仓皇逃出北京,在外漂泊一年多,经此挫折,如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所言:“(她)气焰也低了,私欲也少了;年纪也大了,把握也小了。自此军政大事,也不敢乱做主张了。” 显然,慈禧受到了强烈刺激,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前残酷镇压戊戌变法的西太后,开始接受建议,实施新政。 1901年一月,慈禧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四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回銮”前后,慈禧频频颁行“新政”,涉及法律、官制、教育、军事等多方面。 在开封停留的一个月,慈禧除安排重要人事,奖励在那场弥天大祸中表现突出的大臣,还颁布了一些影响深远的“教育新政”。 “借闱”隐含新政信号 以写《林徽因》名闻天下的张清平,也曾写过河南贡院,张先生从繁茂芜杂的史料中,理出了当年“教育新政”的脉络: 两广总督陶模率先提出,以废科举、兴学校为图存四策之一; 山东巡抚袁世凯则建议:逐年减少科举名额,以学堂的学生名额补充;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兴学育才的四项主张: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劝游学。 这些封疆大吏均主张以学堂代替科举。慈禧折中大臣建议,停止武科取士,保留文科取士,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并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其中兴建学堂的新政,就是在开封期间颁布。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任怀来县令,慈禧从北京出逃后,他第一个前来迎驾,贡献食物被褥,颇得慈禧信任,受命跟着“西狩”、“回銮”。《庚子西狩丛谈》讲的就是他的这段经历和见闻,这本书曾被翻译为英、德、日文,“中外推崇,视为信史”。 据吴永记述,“(十月)十五日,内阁奉上谕,略谓:政务处奏请饬各省速办学堂等语,建学储才,实为当今急务。查袁世凯所奏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其教规程课,参酌中西,而谆谆于明伦理循理法,尤得成德达材、本末兼赅之道。着政务处即将该署督原奏并单开章程通行各省,立即仿照举办云云”。 在吴永看来,“此一道上谕,实为吾国兴学之滥觞,不可谓非学界中一重掌故,亦数典者所当及也”。 大清国的最高统治机构在开封停留下来,庚子之变的尘埃渐渐落定,诸多重要事务浮出水面,需要摆上日程,理出头绪。在西安期间,慈禧就接到顺天府的奏折:“京城贡院(即顺天贡院)房间号舍并剩存号板等物,自上年(1900)八月以后,屡被德国洋兵拆毁,用车直抵贡院内运取物料,日无休息……臣等咨请庆亲王奕匡饬翻译官往向德国兵官商阻。无如德兵难以理喻,仍日用大车前往拆卸房间,运取木料砖块,无法劝止。现已将号舍十毁八九。”那时慈禧正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此事,奏折上只被加了五个字的朱批:“知道了。钦此。” 1900年八月,德国兵拆贡院之时,按照明清相沿数百年的老规矩,正是乡试时间,而转过年的三月,是全国举子进京会试的时间。但八国联军进北京,太后、皇上都跑了,所谓“国难当头”,全国的乡试、会试不得不停了下来,读书人的“金榜题名”之梦,只好暂时搁置了。 随着大局渐稳,恢复会试和乡试成为当务之急。1901年十月二十四,即颁布兴建学堂新政后第九天,大约随着“教育新政”大方向确定,科举考试的事逐渐清晰起来,慈禧做出了安排:各地耽误的1900年的乡试,延期至1902年补行;而1901年被耽误的会试,延期至1903年进行;顺天乡试暂借河南贡院举行,河南为顺天让路,本省乡试错后两个月。而次年会试,“仍就河南贡院办理”。 从这道“圣谕”看,对于科举存废,慈禧当时举棋未定。如果坚持科举不动摇,那就应该重建顺天贡院,如前所述,其实有足够的重建时间。而如果要废除科举的话,顺天贡院就完全没有重建必要,重建只会给天下人一个错误的信号。因此,不建顺天贡院,而“借闱”河南,其实隐含着一个信号: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行将结束。 科举考试原本三年一次,因要补行被耽搁的,前后两届考试就不隔年进行。慈禧“借闱”河南的安排,延续到了下届考试。1902年、1903年连续两届顺天乡试、河南乡试,1903年、1904年连续两届会试,都在河南贡院举行。 1901年十一月,北京城为慈禧的归来做好准备,她可以体面地回去了。这月初四,在开封整顿好了心情的慈禧,启銮回京,送行的场面极其隆重,“各省大员多半趋集”,真来不了的,“则派员祗候”。20多天后,慈禧回到了紫禁城。 在她的身后,河南贡院忙碌起来。该贡院三年举办一次考试,那三年却连续举行了六次考试,包括两次会试。不只这个贡院,整个开封城都为此忙碌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宋太祖的“高考”改革
- 下一篇:古代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