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宋代科举考试限制“官二代”


    宋代是科举制发展的承上启下时期,有些细枝末节,现在读来依然很有趣。
    开宝六年(973年),英明的宋太祖意识到要为自己的家天下选拔真正有才能,而且忠于自己的官员,就得亲自“把关”,于是实行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当时规定,殿试录取的进士们不需再经吏部来考试了,直接授官这就相当于皇帝自己抓了组织建设、干部任命。
    在职官员可考进士
    读书,考进士,入仕途,是最光彩的仕进之路,而且升迁较快,于是,很多通过其他途径已进入仕途的官员,也想冲刺一下科举进士考试。那么,国家对这部分“好学上进”官员的政策是怎样的呢?
    这分两个阶段。前期的政策是:作为在职官员或者是有爵禄者,你可以考进士,还有个专有名词叫“锁厅”,假如该官员考生考上了进士的话,那么可以升迁官位,“止令迁官,而不赐科第”;如果考进士却没有考中,那么,就有些倒霉了,“不中者则停见任”,意思是,停止现任官职所以就宋初来看,在职官员考进士是有风险的。
    直到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对在职官员考进士才有了补充立法:没考上的官员,另有两次“补考”机会,假如还没考中的话,才会处分。
    其实,在淳化三年(992年),宋朝廷出台了一个对于在职官员的“利好”:在职官员凡是参加进士考试合格的,一律“赐进士及第”。
    后期的政策一天比一天人性化。宋仁宗庆历年间,在职官员考进士,另外给名额。“有官人仍别立额,于是进取者始自如矣。”(《石林燕语》卷五)这就有鼓励在职官员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味道了。
    宋代科举考试对于官员子弟限制得很严格。范杲是北宋开国名将范质的侄儿,典型的“官二代”,他一路顺利地通过了府试、礼部试后,正信心满怀地准备参加殿试。谁料半路有人放出舆论说,高官厚禄的世家子弟不应该与贫穷的读书人争科举名额!这一来,范家人立即开家族会议研究,思来想去,范杲那次放弃了殿试的机会。
    遭遇这种“憋屈”的,并不只是范小官人一个。据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也顺利地通过了礼部的考试啊,连殿试的门槛都站上了。
    当时“殿试”有个规矩,就是每一个考生都要当着皇帝与众考官、考生的面,自报家门、履历,眼看就快轮到李宗谔了,他非常紧张因为他爸爸是宰相啊,一报家门,所有人(包括皇帝)就都知道他是宰相的儿子了,假如有人稍稍质疑,那么舆论必将哗然所以他吓得赶紧推说我身体不舒服啊,我回家啦!“识相”地放弃了就要到手的“进士及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