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历经两百年仍屹立不倒的精神寄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0:11:02 黔中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有人说,凡喜欢王阳明的人,已经是半个儒者。追寻阳明足迹的人,亦不能不来贵州。很多人对于贵阳的阳明祠都不陌生,这是后人专为王阳明所建造的。在扶风山上的一条长长的围墙内,阳明祠矗立在这里近200年,却依然保持着明清风貌。 祠堂的主人是中国明代王阳明,他创立了中国古代思想界的最后一座高峰。其头上也因此被冠以诸多头衔: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历史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功绩不同,异彩纷呈,但如王阳明这般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者,寥寥耳。”《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在其微博中如此评价。 事实上,历史上的黄宗羲、张岱、王士慎、李贽、梁启超、孙中山、陶行知等名人也都是王阳明的追随者。而在日本,王学成为显学,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家西乡隆盛等人也极崇拜王阳明,东乡平八郎就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如果要梳理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并不容易。但我们试图通过走进后人为他所建的祠堂,来了解这位伟人。 阳明遗产 车子在宝山北路上飞驰,转上东山路,便到达扶风山上的阳明祠了。与外面的喧嚣行成鲜明对比,围墙内的寂静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几名保安端坐于大门一侧,留意着进出的游客。 游走于阳明祠享堂一侧的陈列室,常见穿校服的学生、身挎单肩包的上班族、年迈的老者俯首于店堂内的玻璃柜上,玻璃柜里至今一字排开呈放着数十部(本)研究王阳明的专著,包括《阳明书画》、日文版《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东洋哲学研究》、韩国版《青年王阳明》等等,这些著作记录着阳明先生一生的思想与传奇,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位长期研究贵州阳明文化的人士告诉记者,省内专家学者对王阳明个人的研究集中爆发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 1986年11月,贵州师范大学政教系主持召开了一次有北京、上海、浙江、四川和本省社科院以及大专院校的学者等40人参加的王阳明学术讨论会,开了贵州新时期有组织研究王阳明的先河。1994年12月,贵阳王阳明研究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的学术讨论会。1996年7月,“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贵州举行,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25人,这次会议使贵州王学研究从地方性扩展为参与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研究。而王阳明研究所也于2005年在贵阳学院挂牌成立,专供研究王阳明学术文化。 “每天都会有上百人进来参观。”门口的保安说,阳明祠始建于嘉庆19年(1814年),与相邻的尹道真祠、扶风寺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 一代先儒 王阳明原名叫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据《明史》记载,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到五岁仍不会说话。一位高僧告诉其父王华要给儿子改名叫王守仁。改名后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管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一气之下,便把象棋扔进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明代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抗疏援救谏官戴铣等人,激怒了当时的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然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内)任驿丞。 被贬之后,王阳明开始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他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并最终在这个万峰插天,交通闭塞的山谷中,悟出“格物致知之旨”之后,著《五经臆说》,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非常倜傥之人”。之后,王阳明又创龙冈书院,用以教育夷民子弟。之后又到省城文明书院讲学,并完善自己的新理论“知行合一”。 在黔三年,王阳明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将自己的“心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即使离开贵州后,他的思想对龙场、贵阳以及贵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心外无物’、‘心如明镜’,‘心外无物’不是否定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是一种境界。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行,忍辱负重,不必衷,我觉得那是十分动人的!” 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说。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当后期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王阳明用兵如神,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古时做官最担心的就是功高盖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在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王阳明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王阳明再度被启用,被派总督两广军事,之后因为肺病加重,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明史》曾这样评价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死后入祠 王阳明逝世5年后,巡按监察御史王杏奉朝廷之命巡视贵阳,“闻里巷歌声,蔼蔼如越音”,又见人们纷纷前往龙场祭祀阳明先生,甚至在家中设有阳明先生灵位,对着龙场遥拜默祝,不禁大为惊奇。 王杏当时也算是王阳明的众多“粉丝”之一,他认为,如果能为王阳明建祠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缅怀先贤的愿望,还可以起到教化的功能,鼓励广大士人向学之风。于是,王杏赎买白云庵旧址建阳明祠,以供祀事,又建阳明书院(贵山书院前身)。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所建的阳明祠还在贵阳城中,扶风山上尚未有阳明祠,而此时的扶风山也还叫螺蛳山。 据历史记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贵阳进士何锦见螺蛳山麓有人采石,破坏风水,于是建清淑阁,立禁采石碑,以扶持风水,因此改名扶风山。39年后,贵筑知县王湛恩前往扶风寺,见寺狭窄简陋、环境卫生不佳,于是出资扩大寺的规模。时任贵州学政的洪亮吉为寺中的“惜字院”手书院名,又为阳明祠书“左官化俗”匾额,意即阳明先生因左迁降职而入黔,其教化改变了贵州的旧俗。由此看来,此时已有了扶风山、扶风寺及阳明祠之名。 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19年(1814年)。《贵阳人文读本》记载:嘉庆19年(公元1814年)秋,贵州巡抚庆保前往扶风寺,见寺中房舍老化,于是出资修葺。嘉庆24年,贵阳正习书院山长张傅潢向当时的督学说,“省东扶风山新建阳明先生祠,未成而中辍,阅(约)五年矣,今不修葺,来者曷望?”督学听后便邀贵山书院山长王晓亭,正本书院山长贺今甫四人前往扶风寺察看,见阳明先生祠门户墙阶规模已具,然而还差一些资金用于购买屋瓦、石料、井壁灯建筑材料,四人回来商议之后,又找熟人出钱资助,最终得以使阳明祠完工,焕然一新。 光绪初年,贵州人唐炯前往阳明祠祭祀阳明先生,见寺规模狭窄,殿宇房舍多年失修。不久,唐炯到四川任职,便把这事告诉了时任四川总督丁宝赖,丁宝赖便和唐炯一起出钱寄给在贵州的罗文彬,委托其主持修建阳明祠工程。从光绪2年(公元1876年)至光绪6年圆满竣工,历时近5年,最终使得阳明祠在黔中胜迹中再展风姿。 如今,在阳明祠庭院、走廊之间穿行,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后的松、柏、桂等大树,其中不乏数百年的古树。这也给阳明祠增添了不少古色古香的韵味。 阳明遗韵 在阳明祠享堂的阳明先生汉白玉石像右侧,立有日本国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的石刻诗文,“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思想的影响范围之广。 在阳明祠大门旁有一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对阳明祠的简介,是贵阳市政府在2009年所立。 据《贵阳市云岩区志》记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阳明祠曾几度受到损坏。贵阳解放后,贵阳市历届市委和政府很重视对阳明祠的保护,并在上世纪50年代末曾拨专款维修,并设置了图书阅览室。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阳明祠内许多碑刻被损毁。 1981年5月20日,贵阳市革命委员会将阳明祠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阳明祠定位升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1994年期间,省、市政府先后拨款维修阳明祠。并于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阳明祠被贵州省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响过的名人 梁启超 梁启超思想受传统儒学“陆王心学”特别是王阳明学说的影响极大。在他看来,只有“心”才是实有的,他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纪,惟心所造之境为实在。”。 在《自由书.惟心》中,梁启超提到:“人世间一切之境界,无非人心所自造。”在《新民说.论尚武》里又说:“思想者,事实之母。”这显然是王阳明“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推崇备至,他在《饮冰室合集》中说:“王学提出致良知唯一之头脑,是千古血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致良知三字,真是呕心沥血研究出来,增减不得。” 此外,梁启超先生还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他对王阳明的评价极高:“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蒋介石 蒋介石一生奉王阳明为精神导师,他曾经说过:“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年青的蒋介石已经熟读《王阳明全集》和《曾国藩家书》。奉之为行事为人的佳臬。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把张学良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他的用意,是想让他学王阳明,在此“悟”道。张学良一直被关押到抗战胜利前夕,才转移到桐梓,以后被押解到台湾。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经常去一座山上游玩,并在山上修建了别墅。这座山原来叫“草山”,蒋介石嫌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把它改为“阳明山”,如今,阳明山已是台湾的知名景点。 直到晚年,蒋介石还教导蒋经国,要重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重视王阳明的学说。蒋经国59岁时,蒋介石专门给他写了一文,其中阐释王氏心学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其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对陆王心学之重视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旷世逸才——蔡邕
- 下一篇:孙伏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