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国宝四大宋碑回迁文庙记


    
    四大宋碑是指陈列在苏州文庙内的四方南宋时期的碑刻。它们分别是《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天、地、人、城四图碑。1961年,与长城、故宫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先由南宋礼部尚书黄裳描绘成图,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又由苏州提刑王致远在苏州加工并刊刻成石。《平江图》碑刻于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在当时的苏州知府李寿朋的主持下,由吕梴、张允成和张允迪勒石而成。1917年,又由著名碑刻艺人黄慰萱深刻,始成今貌。四大宋碑是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杰作,其中《天文图》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图之一,在天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图》碑为宋代中国政治地理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地图之一,在地理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帝王绍运图》碑则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石刻帝王世系图,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平江图》碑为宋代苏州市平面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地理图,也是研究古代苏州市政建设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四大宋碑从南宋起一直立于苏州文庙府学内。
    据原苏州博物馆副馆长、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钱公麟回忆:“文革”开始后不久,为了使国宝免遭破坏,在时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匡亚明等文物专家提议下,经时任苏州博物馆馆长张树谷的同意,将四大宋碑紧急运往苏州博物馆(忠王府)保存。于是,1971年10月,四块宋代石刻碑被移至博物馆,并被摆放在忠王府西面回廊。
    1980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抢救、保护文物古迹的建议。在此大背景下,据钱公麟回忆,由匡亚明任组长、钱伟长任副组长的文化专家代表团来到苏州,考察了苏州文庙的保存情况。匡亚明、钱伟长作为不同时期苏州中学的校友,都曾在苏州文庙府学内学习、生活过,对这里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对文庙的修缮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议将四大宋碑重新搬回苏州文庙。
    1982年,为了迎接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苏州地方政府开始筹建苏州碑刻博物馆。结合匡亚明、钱伟长等专家的修缮意见,后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四大宋碑终于可以迁回文庙了。1984年8月28日,四大宋碑经由人民路回迁到千年文庙。时任碑刻博物馆筹建组组长的廖志豪(后为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十分激动:“我们先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根据每块碑的重量计算出了沉降率,然后挖好深坑、夯实,扎好钢筋,在此基础上做好了碑座。搬运当天,我饭都没好好吃,很紧张,担子很重,因为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弄坏了一点儿可不得了。《地理图》先前已经有了裂缝,搬运时必须非常当心。”就这样,廖志豪和另外两名当时碑博筹备组成员的王大桢、施别名分工负责,从苏州博物馆装车沿路押运至苏州文庙,安装到位,终于圆满完成了四大宋碑的回迁任务。
    如今,国宝四大宋碑竖立在苏州文庙的四大宋碑馆里,供后人参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