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文庙出土明代吏部尚书张紞祠堂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47 汉唐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日前,富平县文庙博物馆平整前院,在原乡贤祠基址上发现一刻石,经清洗识辩,该石碑刻成于为明代嘉靖6年孟月吉日,是为颂扬明代建文帝时期,资政大夫、吏部尚书、富平籍人张紞,舍身报国而制碑。 张紞,富平县人,《富平县志》,《明史》,均有记载。碑青石质,高246厘米,龜形座,高67厘米,皆宽84cm,基本保存完好。此碑出土,为研究明代宏武、建文、永乐、嘉靖时期政治,及燕王发动“靖难清君之役”,嘉靖帝“嘉靖改元”重大历史事件,及富平县文庙乡贤祠歷地方史,提供了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碑首为半圆形,中刻两行篆体大字,竖写“张先生祠堂记”六字铭文。下为长方形碑体,阴刻20行碑文,记述了张紞生平:君讳紞,字昭季,绪综经典,博通经传,掦榷故实勒成一家之言,洪武初年,举明经教授,任云南布政使,远近奠安,夷民心服,洪武三十年,内入觐政,考天下第一,深蒙奖谕;洪武三十一年,升吏部尚书。碑文载:靖难之至,(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清君側役),他与礼部尚书黄子澄,设法防御,不克,后王(燕王)义,仍释之,回来后,他不复饮食,为表示对燕王争夺皇位地反对。鲠鲠以死,就义于首阳吏部寑堂,其子、夫人收其尸体入殓,是当年的六月.并称称赞他“临政有为,谓之有才;临危授命,谓之有节,才节兼全,谓之君子。先生言以持义,义以成信,是故生则守官,危则授命,死不离次,非今之夷齐乎?”(碑文字)。 从这位富平先贤舍身就义,到明代嘉靖改元时期(公元1522年,嘉靖继位改元),当时的陕西都巡抚、按察使、布政使对张先生当年献身国难予了公正的评价,并在碑文上用了商朝的“叩马而谏”,战国时的“包胥哭秦”两个典故,将先生比作夷齐和包胥两位先辈贤臣,这时光已经過去了差不多100了,當時陕西路参政潘君这般评价:“臣以守死为难国以显忠,为大先生死不泯泯乎!而今乃泯泯乎?”(碑文字)遂建祠秩祀,将他忠烈的故事刻在这块石碑上,并将碑立于这位已故的吏部尚书的故乡—陕西富平县文庙的乡贤祠中,让人们永久纪念传承。 此石碑的出土,是对已拆毁不存的富平县乡贤祠的有力证明。這位富平先辈学子在学术上能博贯古今,临政时又能勤奋有为.当危急时刻,爱国忠君、舍生取义,的确让人可敬可赞,他是我们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富平县文物旅游局 王立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