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及其社会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35 期刊CN14-1186/K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庙是古人祭祀孔子的地方,亦称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文宣王庙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孔庙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象征。孔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一、孔庙的历史 孔庙的建造始于孔子故里曲阜。公元前479年,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去世。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孔子殁后第二年,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命令将孔子故里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此为孔庙之始,也是本庙。西汉以后,孔子的地位与日俱增。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亲临曲阜,“以太牢祠焉”,首开帝王祀孔先河。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东汉桓帝元嘉三年(153),桓帝下诏修建孔庙,设专人管理,此为曲阜孔庙由家庙向“国庙”演变之始,初步奠定了孔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孔庙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北魏太和初年,孝文帝下诏全国各郡县学均祀孔子,从此确立了国家在学校内祀孔的礼制,也为孔庙与学校的合而为一奠定了基础。太和十三年(489),孝文帝“立孔子庙于京师(今山西大同)”。这是在孔子故里曲阜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孔庙,此后孔庙逐步遍及华夏大地。北周、梁朝、北齐等都建立过孔庙,北齐太祖高皇帝始诏封孔子为“素王”。 到唐代,各地孔庙有了进一步发展。唐高祖于武德二年(619)下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此后,“庙学合一”成为定制。贞观元年(627),唐太宗诏令“天下学皆立周公、孔子庙”。后来又停周公祀,专祀孔子,尊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配享。诸儒从祀孔子的礼制由此开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祀孔子为“文宣王”,祭祀用宫悬之乐,夫子像披王者之服,面南而坐,享用最高礼遇。孔庙开始被称为“文庙”。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郭威于广顺二年(952)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师”。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封谥进一步升级,孔庙也得到大的发展。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北宋末年,金兵入主中原,孔子四十八世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传等携带吴道子所绘孔子像和子贡手摹的孔子夫妇楷木像,随朝廷南渡,避难于浙江衢州,建立了家庙,从此孔氏家族分为南北两宗。到了元代,尊孔如火如荼。元大德六年(1302)至大德十年(1306)在京师(今北京)建造专供帝王祭孔的庙宇。至元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封号在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明朝前期,尊崇孔子有加,祭祀乐舞、祭物升用天子之仪。宪宗时更规定,天下学校孔子庙庭所在,凡遇门者下马。明嘉靖八年(1529)世宗革去孔子王位,下诏改孔子封号为“至圣先师”,借以显现君权。 至清代,孔子及儒学思想在政治中居于崇高地位。清世祖以京师(今北京)国子监为太学,建文庙。顺治二年(1645)春正月丁未,顺治皇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之后,从康熙皇帝到末代宣统皇帝,每任皇帝登基前都要亲临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并在大成殿书匾高悬。乾隆年间,将正殿及庙门屋顶改换黄琉璃瓦,升朱熹、子有列十哲位,成十二哲之数。特别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孔子之祭由中祀升为大祀,把祭孔规格推到顶峰。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在中国寿终正寝,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孔庙也日渐衰落,成为历史的遗迹。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的哈尔滨文庙是迄今为止我国大陆上最晚兴建的一座孔庙。 中国历史上孔庙的确切数目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只要是国家设立的县以上行政区域均设有孔庙。据统计,至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孔庙不仅存在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清中叶以后,中国孔庙跨越国界,在东亚、东南亚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建立。 二、孔庙的建筑布局 孔庙是由皇帝下令统一修造的,所以要遵守共同的规制。曲阜孔庙是全国各地孔庙的本源,地方孔庙形制依循曲阜孔庙。各地修建的孔庙一般以当地的地名冠在孔庙二字前作为名称,如北京孔庙、德阳孔庙等。地方孔庙规模可大可小,并可按环境地势对其建筑有所变更,但形制必须规整,建筑群落一定要和谐、协调。 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殿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个建筑均衡对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各地孔庙建筑一般可分为前导、主体、后部等三部分。前导部分包括照壁、泮池、棂星门等;主体部分包括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两庑等;后部主要有崇圣祠(启圣祠)。 棂星门为孔庙的正门。棂星即天镇星,意指孔子施行教化、广育英才。棂星门前设一照壁,名曰“万仞宫墙”,以此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莫测。在棂星门与照壁之间的东、西两旁各立一座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内设一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依古制,天子之学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辟雍;诸侯之学必有半圆形流水,称泮池或半壁池。古时考中秀才、有进入诸侯之学资格者,经泮桥入拜孔子,称为“入泮”或“游泮”。各地的孔庙之中都有泮池,因而泮池就成了孔庙建筑的主要特征。 泮池之后是孔庙的第二道大门,称大成门。“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这是对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总结过去的文化等贡献的肯定。大成门内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外宽阔的平台称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时乐舞及礼拜使用。大成殿内正中供孔子坐像,孔子像两旁是颜回、曾参等“四配”和“十二哲”的立像。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东西两侧都建有长长的厢房,称为东庑、西庑,庑中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的图像或木主。大成殿后建有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的父亲及孔氏五世先祖。 此外,孔庙中还有明伦堂(即实施儒家教化的大讲堂)、尊经阁(存放儒家经典的图书室)和乡贤祠(祭祀本地对儒学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名宦祠(祭祀本地区有政绩的官员)、钟鼓亭、碑亭等从属性建筑,随时代不同或地方特性而有差别。有的地方孔庙按环境地势对其建筑有所变更,如陕西韩城孔庙和山西闻喜孔庙,都在庙前建有一座琉璃五龙影壁,意在昭示庙中所祀的孔子地位之高;南京夫子庙,因建筑位置所限,以一段秦淮河为泮池,并在此河段的南岸修筑了面向庙宇的八字形照壁,这一借河为池的构思颇为独特。 三、孔庙的社会价值 孔庙建筑群时间久远,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成就于一体,是古老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孔庙自始建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从孔庙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轨迹。孔庙之始,儒学的传播尚处于萌芽状态。汉初虽然已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但由于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争战,以及其后三国、魏晋、南北朝绵延数百年社会分裂动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使儒家学术很难取得“独尊”的地位。但在这一时期,儒学吸收其他学派的成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至隋唐时期,天下一统的局面形成,孔子及其创建的儒家学派所阐发的精神与学术思想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儒家文化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使大规模兴建孔庙与长期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可能。宋元明清各朝沿袭“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不断以尊崇的谥号封赠孔子,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都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 除曲阜孔庙外,自北朝开始在全国有关郡县设立文庙学宫,文庙学宫从此有了“学校”的功能。这一重要功能对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从唐代至清末,庙学不分,规制有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左学右庙,还有中庙左右学、中庙周学等。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历代儒士文人在这里接受了儒学的熏陶,尊经读经即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各个时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人。 自隋唐以后,儒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庙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孔庙祭祀操纵于国家,其目的在于厉行教化,即“庙以崇先圣,学以明人伦”。祀孔表明,国家厉行教化的根本内涵是孔子之道,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礼制秩序。“仁义礼乐”是儒家之道,政治对儒道的汲取是为了建立有序社会,实现专制统治。“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所以,祭祀孔子,也就是推崇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 2.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各地孔庙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功不可没。在封建国家政令的要求下,无论是中原内地,还是边陲地区,都曾设有孔庙。“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辽代的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西京(今山西省大同),都设有国子监,其旁建有孔子庙,按时祭祀先圣先师。其各州、县学也都有孔子庙。金朝沿袭前朝,除上京国子监有孔子庙而外,州县也建有庙学。章宗泰和四年(1204),“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后,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在昆明建孔子庙。此后,大理、建水、通海、石屏等地也纷纷建立孔庙并使之制度化。到清末时,云南全省除个别极边远的地方外,差不多所有州县都有孔庙了。被誉为“海南第一庙”的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明洪武八年(1375)迁址于文城镇。台湾孔庙首建于今台南市,建成于清康熙五年(1666)。台湾地区兴建孔庙较早者尚有彰化县学(雍正年间)、凤山(今高雄市)县学(康熙年间)、及台北府学(光绪年间)等。边远地区孔庙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而非仅被汉族所垄断。这从孔庙建筑者的族别上很容易看出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是史载最早在曲阜以外的城镇修建“先圣庙”祭祀孔子的皇帝;女真族在进入中原、建立金朝后,代代皇帝尊孔祀孔,修建孔庙,如山西平遥文庙至今仍保留有金朝建筑的格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不仅首在大都(今北京)修建孔子庙,奠定了北京孔庙的规格,还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历代帝王封赠孔子的最高谥号;满族则在建立清朝而未入主中原之前已奉行祭孔大典,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孔庙。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各民族的不断统一。儒家文化规范了中华民族各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一种理念,是促进中华各民族加强团结携手并进的精神纽带。 3.艺术价值。孔庙是东方建筑风格的具体体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中国现存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孔庙的建筑遵从了我国传统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布局严谨。孔庙作为祭祀性建筑,其特殊性表现在它的标志建筑:其主建筑大成殿大多采用抬梁斗拱;泮池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孔庙所独有;棂星门除用于个别高规格的祭祀建筑以外,主要用于孔庙建筑中;孔庙前的牌坊之多是其它类型的建筑无法相比的。 在孔庙里的雕刻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上品,尤其是大成殿的石柱雕龙,更是石雕艺术的佳作。如山东巨野县现存的明代文庙大成殿,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型生动雕琢精工;其它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技艺精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各地孔庙在建立、修缮、祭祀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碑刻和匾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据统计,曲阜孔庙内共有碑碣1000多幢,包括祀孔碑、谒孔碑、修建孔庙碑、功德碑等,这些碑碣除了大量的用汉文刻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如满文、蒙古文字等。无论从年代跨度上,数量上,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都是价值极高的宝库。从碑刻和匾额的书法艺术看,各种字体兼备,风格不同,各具特色,也同样是难得的珍品。地方文庙碑刻也不乏精品,如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撰文并以正楷书写的“孔子庙堂碑”,现存摹刻有二:一在西安碑林,称“陕本”或“西庙堂碑”;一在山东成武,称“成武本”或 “东庙堂碑”,现由县文物室收藏,历来为书家所喜爱。 在祭祀孔子的历史过程中,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乐舞艺术。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因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徽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以龠为舞具,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演奏的乐器有古筝、笙、笛、箫、编钟、编磬等。祭孔礼仪场面宏大,古朴娴静,而庄严肃穆的祭孔气氛与金碧辉煌的大成殿,更形成了完美的艺术统一。祭孔乐舞以其平和的曲调,适中的节奏,典雅的歌词,谦恭的舞步,凸现出中国古代雅乐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蕴,庄严恢宏的感人气势,以及中正和谐的艺术风格,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儒家倡导的“仁”、“和谐”、“礼让”的人文价值。 另外,孔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孔庙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程。在各地孔庙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存和资料,通过对有关孔庙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孔庙建筑与祭孔活动的兴衰,透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儒家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 四、孔庙的保护与开发 历经风雨和战乱,不少孔庙受到严重损坏,多数没有遗存下来。“文革”期间孔庙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历史文物资料被毁。尽管如此,孔庙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文化和建筑群体。新中国成立后,孔庙不再是封建政权祭孔的场所,也不是科举制度时代的学校,而是作为国家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功能是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孔庙的保护与开发仍有诸多积极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孔庙是儒家思想的物质载体。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许多内容仍然充满活力。孔子所倡导的中华民族和平、仁爱、善良、宽容等美德,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已融化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深层次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牟复礼教授所说,“没有人像孔子对一个文明具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和贡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而孔子的思想是古代精神文明、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以及“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修养观等,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挖掘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接轨的部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与繁荣。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纷纷着手修葺孔庙,美化环境,排练祭礼表演,布置特色展览。这就使得人们进孔庙参观文物、观看祭典成为了解儒家思想文化、研究儒家思想文化、承传儒家思想文化精华的最好方式之一。1995年由山东曲阜、首都北京、浙江衢州等地的孔庙率先发起,成立了以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孔庙及其儒家纪念建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各地孔庙纷纷加入协会,形成了孔庙保护与利用的行业性群众团体。尤其近些年来,除曲阜举行祭孔活动外,北京、浙江衢州、广东德阳、云南建水、海南、台湾台南等地的孔庙都举行过大型祭孔活动。将孔庙文化作为历史和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这有利于尊师重教和兴教助学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作者:孔祥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天下文枢 智慧之光
- 下一篇:我国现存唯一府级济南文庙修复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