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漫谈 >

孙贵颂:汉语亟需“纠察”


    中国人为英语疯狂的热情,深深地震撼了一个住在北京、中文名字叫杜大伟的老外,他自告奋勇地充当起英语警察的角色。
    老杜发现,北京街头的路标和商店门牌上的英语标注“错误太明显”。于是,老杜将他发现的错误拍下来,寄给北京市有关部门。不久,老杜就被聘为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委员会的专家顾问。从2002年开始,北京街头有了一个专门给双语标志“挑刺儿”的白胡子老外。
    杜大伟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我想,目前汉语的混乱程度,对比在国内使用的英语,有过之而无不及,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了,为什么没有人来当当“汉语警察”,纠察和处理一下呢?
    汉语的错误,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纸、杂志,从单位的总结汇报到街头的标语口号,进入我们眼睛里的、耳朵里的林林总总,就像在吃一碗没淘过米的干饭,一不小心就硌牙。笑话与无知平分秋色,口误与“发明”并驾齐驱,应有尽有。随便拣一些耳熟能详的吧:
    ——前几天去看一个大型的图书展销会,迎门有一张顶天立地的大标语:“倡导读书,提升品味”。
    ——故意写错的字或词,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广告用语。诸如:衣衣(依依)不舍、有口皆杯(碑)、一步到胃(位)……你说他用错了,他还自以为得意,说是“创新”。
    ——明显的错别字:修车店门口的补胎“冲”气、零售店铺的“另”售、家具店的家“俱”……俯拾皆是,见怪不怪。
    ——还有一类不得不提出来的,是一些“精英”匪夷所思的话语创造。他们在“文化结构快感”下所发明的语句和词汇,肆无忌惮地进行“语词消费的文化狂欢”,竞相在逻辑、句式和语词上对传统汉语进行颠覆。如“录音带激活互联网的反讽机制……构成了新的深度消费模式……获取文化解构的快感……展露了官场权力学的通用逻辑……话语细节点燃了公众的怒气……威权主义美学的象征……整个诉讼演成一出准官场的马拉松喜剧……官场的玻璃化效应”等等,让人读起来莫名其妙,如坠五里云中。可就是这样的话语,却被一些人评为“新文体写作”、“瑰丽的文字迷宫”。
    有鉴于此,我们亟需进行认真思考,商讨对策,以净化我们的文字和语言。可以杜大伟先生为榜样,组织一批有较强文字和文学基础的志愿者,当一当汉语警察,进行母语的检查和纠察,来一番咬文嚼字。对于有明显错误的,向有关单位或个人发出通知,限期予以纠正;对于是非难辨的,不妨进行一次集中整理,然后组织专家讨论,甚至开听证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去是留,形成共识;争议较大的,则应暂时搁置,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考评辨析,去伪存真,再下结论,定是非。总之,不能让汉语的混乱继续下去了。
    孙贵颂    文学报    (责任编辑:admin)